首页> 动态要闻

魏国楠:推动“草原+” 改变大众游客对内蒙认知

2016-04-20 14:34:0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孙小荣 | 责任编辑: 许允兵
摘要:       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发展策略,就是“草原+”,要将内蒙古的多重组合优势下的多重体验感呈献给游客,改变大众游客对内蒙古的认知误区。

孙小荣:据我观察,中俄蒙的旅游合作这几年开展得不错,也是内蒙古在旅游外交,或者说区域合作方面的一个亮点。

魏国楠:过去全国都不重视俄蒙入境游,各个地方都重视港澳台、韩日美、欧洲市场,这是过去的思维,俄蒙的入境游客也确实比较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去年蒙古国大概有100多万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俄罗斯有150万人次,80%的蒙古国游客会经内蒙古入境,32%的俄罗斯游客经内蒙古入境,现在这个份额是非常大的,而且还在急剧增长。所以,中俄蒙旅游合作就提上了日程,现在国家旅游局也很重视,建立了三国五地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三边会谈,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我们也借助中蒙博览会平台,推进国家旅游局与俄蒙两国旅游部门召开司局级会议,将中俄蒙旅游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去年我们开展中俄蒙旅游合作洽谈会,中俄蒙旅游企业签署了10个旅游项目,合同金额13.9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策划启动“万里茶道(茶叶之路)”国际旅游联盟成立工作,联合国内8个省区与俄蒙两国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茶叶之路)”国际旅游协调会议纪要》。此外,还开展了“茶叶之路—和平之旅”中俄蒙自驾环线踏查等一系列跨境旅游活动;指导阿尔山—松贝尔跨境旅游区建设,支持额尔古纳、珠恩嘎达布其、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满都拉、甘其毛都等口岸开展边境旅游业务。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市在中俄蒙旅游合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我们有8个对蒙古国的口岸,有3个对俄罗斯的口岸,现在国家层面推动在这些口岸的地区建立旅游合作区。同时,我们也在做中俄蒙跨国自驾游环线,去年跟一些旅行社衔接,从满洲里出去到俄罗斯,再从呼伦贝尔对蒙古国的一个口岸回来,中俄蒙三国转一圈,中国游客非常喜欢。

我们的冬季旅游也很有特色,跟东北不一样。一个是我们处在岭西,是蒙古高原,比大兴安岭东部的东北平原要冷很多,我们的雪期是来得早,去得晚,即便是在呼和浩特,供暖期都是从每年的10月15日到次年的4月15日,等于是7个月的供暖期。第二个特点是我们的冰雪那达慕具有民族风情,是很自然的,老百姓多少年来就在冰雪上生活,放羊牧马,这种自然的气候和生活习俗,肯定会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这就是我们冬季冰雪游的差异性。现在黑吉辽+内蒙古搞了个“冰雪联盟”,也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线路,但是黑吉辽的冰雪和内蒙古的冰雪是存在差异性的,我们能够与他们形成互补。冬季旅游是内蒙古的亮点,潜力无限,也是我们未来要重点要打造和推广的品牌。

孙小荣:您对“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有怎样的期许?

魏国楠:现在来看,不管是国家层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政策支持,还是国家旅游局对“十三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和战术思路,都已经比较明确,各级政府也相应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规划,关键还是要看落地。

我一直认为旅游这个产业只凭主管部门是不可能办好的,就得主要领导强调、督促,主要领导无非就是关注,不用他亲自去抓,他只要把旅游业的性质,比如综合性、拉动性、关联性,把这个性质能够讲出来,告诉所有的干部,在做相关工作的时候要考虑旅游,就可以了,就会产生推动作用。旅游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不单纯是一个产业,它关联110多个行业,所以,抓旅游能够带动百业兴,现在要将旅游业的依附性变为主导性。比如现在的旅游委改制,我认为是国家旅游局非常高明的一个手段,就是要让党政主要领导,甚至一把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然后建立一套完善的协调机制,统一意识,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现在的发展规划思路落到实处,推动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反过来讲,如果主要领导不重视、不关心,很多问题操作起来难度很大,那么再好的构想和规划,都只是停留在纸面文件上的口号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