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荣:从发展的势头来看,中国旅游才刚刚进入主动谋发展的阶段,从国家旅游局推动实施“515战略”到这次两会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义和要求,从大众旅游需求的旺盛到各个地方对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蓬勃景象,所以,业界普遍看好“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旅游热和“515战略”的意义?
魏国楠:2015年国家旅游局提出“515战略”,我个人的理解,这个战略是中国旅游产业的一个“擎天柱”,可以说是顶天立地。为什么说“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说它把旅游业的发展融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来定义和部署旅游业发展。实际上去年一年展开的厕所革命、旅游外交、旅游扶贫、文明旅游、市场整治等,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行业角度来理解,实际上这些工作都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去年一年的行动和作为,效果是显著的,这个大家有目共睹,中央领导也做出了好几次批示,国务院、各部委都出台了好几个文件。所以,“515战略”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这个高度、力度和取得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旅游撑起一片天。
“立地”就是务实,“515战略”是建立在对中国旅游业当下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不光有5大目标和10项行动,更接地气的是52项举措,可以说各项举措都是“对症下药”,尤其是在市场乱象整治和文明旅游方面是下了猛药,切中了要害。对于地方而言,如果把“515战略”的各项举措一个个、一件件都因地制宜地落实到位,区域旅游发展这块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实际上,现在是我们地方的发展思路、工作机制和推进力度,跟不上国家战略的实施速度。“立地”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与时俱进,比如强调“互联网+旅游”,就是如何运用新技术推动旅游业发展;强调新业态,就是要旅游业多做一些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强调“旅游+”,就是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综合的附加值;强调全域旅游,就是要摆脱过去以景区景点为核心,过分依赖门票经济的旧模式,向区域全要素发展提高综合体验消费和综合服务能力转变。“顶天立地”实际上就是在积极推动旅游业为国家战略、为社会转型、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支撑和服务的同时,借力实现旅游业自身的转型升级,这个效果是双向的,跟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个道理。
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重点工作部署,实际上是结合中央提出的“五大理念”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李克强总理报告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将直接提高地方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只有旅游在各级党委政府那里不再是一个“弱势产业”、“辅助产业”,而是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跟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密切相关的,那么,旅游业的发展才能真正端到台面上来。反过来讲,各级各部门才能积极主动地借力旅游业,在旅游业发展层面达成更好的共识,把旅游业当做支柱、龙头和引擎,这样旅游业的发展就能左右逢源,空间就更加广阔。
孙小荣:能否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从实操层面和具体取得的成绩来谈谈?
魏国楠:刚才前面提到了强化营销和品牌创新,如果从贯彻落实“515”战略角度讲,我觉得内蒙古首要的还是要理顺思路并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2013年,自治区党委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要求把自治区建设成为“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旅游基地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地”之一,被明确提出来并强力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全区旅游系统的积极性。
在“8337”发展思路指导下,我们按照王君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把旅游业发展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文明创建、脱贫攻坚、十个全覆盖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515”战略,提出了“10+3”工程和“643X”品牌体系。“10”就是以“十大工程”为核心工作内容,包括品牌创建工程、旅游富民(扶贫)工程、市场营销工程、智慧旅游工程、行业管理创新工程、旅游文化提升工程、旅游交通建设工程、城镇旅游化改造工程、旅游商品开发营销工程和旅游人才培育工程;“3”就是融合发展、区域合作和中俄蒙跨境旅游三项重点工作。“643X”品牌体系,包括六大品牌口号:“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形象口号,“内蒙古旅游,马到成功”旅游口号,“草原+风景道”线路口号,“好客、自然、温馨”旅游服务口号,“内蒙古博乐歌”旅游商品口号,“自由自在内蒙古”自驾游口号;四大区域品牌: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核心区、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区、大兴安岭全生态旅游区、阿拉善秘境探险旅游区。打造三级品牌线路,带动若干品牌景区的发展。
我们现在有几项重点工作正在做,比如政府层面推动的旅游三项重点工程,即品牌创建、厕所革命和全域旅游;旅游局层面推动的三项重点工程,即旅游富民(扶贫)典型示范,周末内蒙古、“旅游+”融合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