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2016-04-23 17:48:25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吴喆华 宝音 | 责任编辑:许允兵
摘要:      春天的长调还有人传唱,春天的草原却变了模样。68岁的德德玛正准备排一部有关生态保护的音乐剧,她非常痛心,家乡竟成了沙尘暴的发源地。

  草原的草剩下薄薄一层 记者吴喆华摄

内蒙古草原监督管理局陈永泉局长则认为,人畜矛盾,过渡放牧也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草原上过去的人很少,现在人多了,人多吃饭,吃饭怎么来呀,草原就是主要是生产性收入,生产性怎么来的?从草原上来的。就是天然的放牧方式获得的经济效益。所以说,人多,吃多了,羊牛就多,牛羊一多,践踏草原就重了,导致草原退化沙化。

草原在变,牧民的生活也在变。虽然还会时常唱起长调,但其木格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牧民。如今她住在可以烧暖气的砖房里,草场被长长的铁丝网圈成了一个一个围栏,家里的蒙古包早已变成了储物的仓库。每年夏天,她和丈夫都会去旅游景点演唱,赚的钱差不多抵得上一年放牧的收入。眼见着那达慕大会成了热门旅游项目,她也琢磨着把自家的草场打造成旅游景点,多赚些钱。

  草原上到处可见铁丝网围栏 记者吴喆华摄

其木格说:“以前一个苏木起码一个公社开那达慕会,哪有每天都有那达慕会,用钱什么的肯定高。现在个人也能开那达慕会了。而且以前是在苏木嘎查,现在是在屋里头。一百多买门票一两个人看,明天我哥要去,要门票就不去了,他说算了吧电视上能看。”

1  2  3  4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