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草原风光>

蒙古族传统圣火祭祀仪式带来浓浓年味儿

2017-02-04 09:53:49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 作者:张雪冬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张雪冬)21日上午,蒙古族传统圣火祭祀仪式在鄂托克前旗圣火文化公园隆重举行。鄂托克前旗作为内蒙古民族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地区之一,蒙汉各族人民有着源远流长的祭祀圣火的传统习俗。

  圣火祭祀仪式现场

21日上午,蒙古族传统圣火祭祀仪式在鄂托克前旗圣火文化公园隆重举行。

祭火,俗称“祭灶”,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由于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同时,蒙古族又把圣火看作是驱除一切邪恶与灾难的圣物。因而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火。

鄂托克前旗作为内蒙古民族文化保留较完整的地区之一,蒙汉各族人民有着源远流长的祭祀圣火的传统习俗。并且形式独特、内涵深刻,体现着民族神秘的原始文化特点。

据了解,圣火祭祀仪式举办地鄂托克前旗圣火文化公园主入口的龟背道两侧各有9盏神灯,象征至尊和永恒之意,圣火台的顶层,中心的主圣火盆直径13米,高3.3米,和外围寓意八方的蒙古族火撑造型共同构成为“九鼎圣火”。

祭祀当天,上万名草原儿女将身着盛装,奉上丰盛的祭品,在圣火文化公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畜昌盛、繁荣富足、幸福平安,以此迎接新春的到来。鄂托克前旗圣火祭坛的火种,是从成吉思汗陵陵宫内的圣灯(长明灯)采集的。在牧民马队的护送下,取火种的队伍进入了圣火文化广场。身着民族盛装的草原儿女,用蒙古族最传统、最尊贵的迎接方式,手捧蓝色哈达,虔诚的站在圣道两旁迎接圣火火种的到来。在祝颂人向《玛尼宏》火盆里放入阿日查,众人跪拜《玛尼宏》,念诵优美的《伊金桑》后,祝颂人用火种点燃火炬,向嘉宾代表传递了火炬;当点燃祭坛圣火一刹那,鸣放礼炮、彩球腾空,鄂托克前旗圣火文化公园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所有人民都沉浸在这隆重的民族盛宴中。在恭读《圣火祭文》后,启动祭火仪式。四个镇及社会各界人士举着旗帜,依次上祭坛,分头向祭坛上的27个火撑投进羊胸叉,端着“哈利木”(圣水),转火撑三圈,向火撑点洒“哈利木”(圣水),进行祭火。最后祝颂人念诵传统《圣火招福词》,祝愿鄂托克前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繁荣昌盛。

鄂托克前旗的圣火祭祀活动,不仅是古老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的“规模最大的民间祭火仪式”的殊荣,对于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时代发展注入灵魂、注入新的活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