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2016-04-23 17:48:25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吴喆华 宝音 | 责任编辑:许允兵
摘要:      春天的长调还有人传唱,春天的草原却变了模样。68岁的德德玛正准备排一部有关生态保护的音乐剧,她非常痛心,家乡竟成了沙尘暴的发源地。

  牧人其木格接羔 记者吴喆华摄

和其木格不同,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13岁就离开了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虽然久居城市,但她仍然记得小时候唱的《劝奶歌》——那是首春天的长调,唱给草原上初生的羊羔。

德德玛说,一岁的羊或者说它生了以后就不让吃奶,小时候那就是孩子的任务,抓住它那个脖子这么搂着,完了以后底下把它的那个孩子放进去,让它跪在那儿吃奶,完了上边再唱,那时候没有人教啊,一唱它要了,要了它的孩子了。所以很多的长调民歌的产生,估计就是生活当中这么来的。

  德德玛

春天的长调还有人传唱,春天的草原却变了模样。68岁的德德玛正准备排一部有关生态保护的音乐剧,她非常痛心,家乡竟成了沙尘暴的发源地。

德德玛说:“像我的家乡额济纳旗有8道桥,名字叫一道桥、二道桥、三道桥以后八道桥。过去这个八道桥是八条河,现在没了,就是一道桥有河了,那七道桥全干了。光剩桥了,没水了。草原过去草长得非常茂密,现在就差很多,比如说今年雨水不错,整个是绿地毯,雨水不好或不下雨就完蛋了,那整个就是“秃子的脑袋",这有草那儿没有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实际上整个内蒙的草原面积在变小,不像过去那么辽阔了。”

电影《狼图腾》中的片段,记录了六十年代开垦草原的历史。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海山教授研究说,实际上,草原的退化从清末就开始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农垦,八十年代以来的草场承包,九十年代以来的开矿挖煤,都对草原生态产生了难以逆转的伤害,而近年降雨量的减少更是雪上加霜,以至于牧民祭敖包的传统仪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十二大沙漠沙地,八个在内。祭敖包,多数人现在都变成了求雨了。真的求雨,这和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是感恩,因为过去年年下雨不用求,羔接完了,草叶长出来了,所以感恩。这个东西现在变成祈雨,这是文化的东西。

1  2  3  4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