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红格尔图人的抗战记忆

2016-02-23 11:18:35 | 来源: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 作者:张泊寒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时光荏苒,记忆会逐渐模糊。因抗战而一夜成名的红格尔图,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保存着怎样的抗战记忆呢?在绥远抗战80周年之际,记者踏访红格尔图,听人们讲述战火硝烟中的故事……

作战故事代代相传

“当年,红格尔图天主教堂神甫易世芳组织的百余名民团,配合军队坚守阵地,誓与家乡共存亡……”红格尔图乡原副乡长吴月旺说。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在红格尔图村子中央,找到了当年的教堂遗址。教堂是一个大院子,大门紧闭,但大门两侧的门栏依存,底部是半米多高的石基,上为砖柱,依然彰显着当年的气派。透过门缝向里观望,主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房基和几间后房。院内已是杂草丛生。

“100多年了,教堂的地窖还在,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放东西。”村民陈考说。

战地记者方大曾记述:教堂“建筑很大,在全镇中算是首屈一指的,俨然是一座封建诸侯的宫殿。”或许正因教堂“俨然是一座封建诸侯的宫殿”,在作战中成为敌人轰炸的目标。

记者范长江在他的作品《沉静了的绥边》中写道:“我们在红村的教堂中休息,教堂的钟楼已被敌机投弹炸去一角。教堂后面,尚有未炸之二百磅炸弹一枚。墙上到处有炸痕。”

战地记者方大曾走进教堂,发现“他(易世芳)正在整理着由街头上拾得来的枪弹,足足集了一个汽油箱之多,因为枪弹里有锡质,所以他用一个铁勺在火炉上,作提纯锡的工作。见我们进来,笑眯眯地说:‘可拾得多啦!’后来,他又打开一间套房,叫我们看那些未炸的炮弹,也摆着有二三十个,大小全有,他已把这些炮弹都打开了,将炸药和铁珠取出,他说小号炮弹中总装着30粒铁珠。随后,易君又领导我们到后院去参观那枚重120斤的飞机炸弹,也是落在教堂里的,幸而还没有炸。”

村民闫亮说:“老人以前叨唠,敌人飞机扔在天主教堂的炸弹有一百五六十斤重,因为落在房子间的旮旯中挂房上了,没顶着引信所以没有爆炸。后来,村民张三小、王谦、孙二文胆大心细,上去取了下来。”

战后的多年来,在红格尔图还能捡到子弹壳,甚至挖出未爆炸的炮弹。

“我们小时候还能捡到子弹壳。敌机摱(射击的)子弹,我小时候见过,四五寸长。”村民闫亮说,“10年前还有村民种地挖到炮弹,上缴公安部门后引爆了。”

今年90岁的杨志忠,是经历过红格尔图战役的唯一老人,只不过当时他还不谙世事。

当时,年幼的杨志忠家在商都县小阳坡,伪军占领头股地后,人们拉着毛驴拉着马四处逃跑。“土匪来了你不跑?不跑打你了吧。大人拿上衣裳也跑转到这儿。”杨志忠在母亲的带领下,逃到红格尔图。当时他们不知道,伪军的主要攻击目标就是这里。

杨志忠已经记不得当时住在谁家,但他记得“仗打了好几天”。

“枪打得厉害了吧,和鞭炮一样一样的,我跑出来看,大人害怕,往家里拉,不叫出来,怕被枪打死了。”杨志忠回忆。

没过几天,杨志忠的父亲也逃到红格尔图。

“我大(父亲)赶了一群羊,黑夜也跑了。他怕狼,不敢走山地,绕道跑来了。”杨志忠说,战事稍停,他们一家又吓得跑到七倾地去了。

红格尔图3_副本

  天主教堂遗址

1  2  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