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看草原丨草原上的蒙古长调何以惊为“天籁”,如此动人?

发布时间:2019-07-17 19:38:51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丨作者:王金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一片苍茫草原,一匹蒙古马,一位哼着长调悠然晚归的牧人,就足以让你的世界时光停滞、思绪飘远。

【微视频】草原上的蒙古长调何以惊为“天籁”,如此动人?

一片苍茫草原,

一匹蒙古马,一位哼着长调悠然晚归的牧人,

就足以让你的世界时光停滞、思绪飘远。


草原的神奇魅力,

永远和它的这一种神秘声音相关,

被称为“天籁”的蒙古长调,何以如此动人?


这些天我行走草原,

一直在用眼睛看草原,

今天,我要用耳朵听草原。


位于东乌旗的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

两座简易的蒙古包里飘荡着令人着迷的天籁之音,

它似乎从遥远的千年走来,又像是从你的心间升起。


这一种令人着迷的旋律,

总是悠悠荡荡、不疾不徐,

它跟你素不相识,却仿佛懂你的全部情绪——惆怅、欢喜。


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乌珠穆沁的草原歌者,

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有8岁,

一位快乐地哼唱着《金翅鸟》的哈拉木吉告诉我:“我的长调是爷爷教的。”


这些朴素也精湛的歌者,

有的一生都没有走出过草原,甚至不认识音符,

但他们却唱出了风与云的自在、天与地的辽阔、沧桑轮回的人生况味。


一位带着白色礼帽、茶色墨镜、言语不多的老者,

与都市归来的“草原百灵鸟”乌英嘎用蒙古语交流着,

讲者温和、听者安静——像一幅静默的草原油画,温柔而动人。


走出蒙古包,心间那一缕好奇似乎找到了答案,

那一曲动人的蒙古长调,生发于草原大地,传荡于遥远天际,

它不是学来的,而是草原儿女的血脉基因和信仰里——传承来的。


(7月6日,行走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宝力格苏木

聆听“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老中青幼长调歌者“草原天籁”蒙古长调

小记)

【相关介绍】

长调,蒙古语“乌日汀道”,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歌唱艺术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在隆重的仪式场合及传统节庆、民俗生活和野外放牧时歌唱的民歌体裁,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区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广为流传。建国后,蒙古族长调登上专业舞台,进入高校课堂,形成了民间与专业双渠道传承的格局。2005年,蒙古族长调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6年7月29日,“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在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乌旗政府和东乌旗长调协会等单位指导支持下,由著名蒙古族长调歌唱家、国家二级演员、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东乌旗老一辈乌兰牧骑队员查干夫组织发起,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莫德格,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西拉呼和套格套呼、潮尔道传承人温都苏等参与指导,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原宝力格苏木正式成立。

查干夫,1975年参加乌兰牧骑,演唱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已有40多年历史,为了保护和弘扬珍贵的乌珠穆沁长调,经过多方努力,克服种种困难,采访当地老一辈民间歌手,挖掘、搜集、整理失传的长调民歌,为青少年举办长调传习班,培养新一代长调歌手,开展义务演出活动。2016年7月份至今,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举办了多场长调传承培训班,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当地牧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古老的蒙古长调发挥着传播、传承的重要作用。

走进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








【大梅看草原】

热爱草原,走进草原。

大梅——王金梅,来自科尔沁草原,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草原频道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连续10余年参与全国两会上会报道工作,采写报道百余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参与国家民委、全国政协民宗委对民族地区的考察调研,通过新闻报道、委员提案等各种形式,多年持续关注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文化传播。个人体验式报道专栏“大梅看草原”行走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各草原地区、牧区深处,走进牧民身边,以感性也诗意的视角,分享草原美景、体悟草原文化、倡导生态保护,分享草原儿女的草原故事。

中国网草原频道联合《中国绿色时报》·林草新闻推出“大梅看草原”系列微视频,带大家走进草原、关注草原。

【相关阅读】

大梅看草原丨走进牧区深处,探寻蒙古马精神

大梅看草原丨我行走千里,只为听你的呼吸

大梅看草原丨我在草原听天籁

大梅看草原丨我在草原捡牛粪

大梅看草原丨他们,把草原搬到了北京

大梅看草原丨锡林郭勒草原绿了(视频)

大梅看草原丨草原上也有“珍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