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走进牧区深处,探寻蒙古马精神
走进牧区深处,探寻蒙古马精神
在乌珠穆沁草原上,
住着一位叫布和的牧人,
他与700匹马相依草原,守望草原。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摔跤手,
皮肤黝黑、手掌宽大、细眼高颧,
他跃身上马的英姿,惊艳无数过往的镜头。
交通便捷的今天,
蒙古马已经不再是蒙古人唯一的代步工具,
甚至,已经成为了草原上实用性最小的牲畜。
竞技赛场、选秀台上,
它矮小的身躯其貌不扬,
很少被商家看好,因此很难被规模养殖。
那么,缘何,而又如何,
一个孤单的蒙古汉子,
竟执着地繁育起如此庞大的一个马群呢?
草畜平衡制度、向往城镇生活的后代,
以及自己日渐老迈的身体,
件件都是横在他面前的难题。
他不甚流利的汉语给不了我精准答案,
只是淳朴地嘿嘿一笑,用简单的蒙古语作答:
“看着马群我才踏实,没有草场借草场呗!”
与牧人布和的这次相遇,恰逢他的一位北京艺术家朋友在这里作客,
这位被草原马群“勾走了魂儿”的雕塑艺术家深情感慨:
“如今,没有人会像他这样,养这么多不赚钱的蒙古马了”。
在布和的眉眼之间、在每一匹马的动态里、在草原的四季荣枯中,
他找到了那种苦苦寻觅、最为珍视的——安静、生动、真实和精神气儿,
他在布和和他的马群间,汲取着来自草原大地的无限生命力和创作灵感。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与蒙古人相守千年的蒙古马,转牧场、踏坚冰、战疆场,
足迹踏遍北方草原的每一寸土地,也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什么是蒙古马?
它们不惊不诈,勇猛无比,任何障碍都阻挡不住它们的凌厉步伐,
它们刚烈剽悍,但对主人和草原却充满着无限的眷恋和赤诚。
什么是“蒙古马精神”?
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更是蒙古人以及草原大地上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忠诚担当、执着坚守的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弘扬“蒙古马精神”,
不能让草原上没有了蒙古马。
夕阳下,布和扛着套马杆走向马群深处,去照看新诞生的两匹小马驹,
那背影——坚毅也柔情,孤独也平静,
令人涌起莫名的惆怅和感动……
大梅,
7月6日,
行走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达布希拉图嘎查偶遇牧人布和,小记
【相关介绍】
2014年1月27日,正值农历马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在参加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举办的牧民那达慕大会时提到:“马年春节就要到了,我想到了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耐力强,体魄强壮,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2019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蒙古马精神”五周年,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继续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朝气蓬勃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
“蒙古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奔腾不息的蓬勃动力。
本期节目,“大梅看草原”走进牧区深处,探寻“蒙古马精神”。
走进乌珠穆沁草原牧区深处:
【大梅看草原】
热爱草原,走进草原。
大梅——王金梅,来自科尔沁草原(内蒙古科左中旗),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草原频道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连续10余年参与全国两会上会报道工作,采写报道百余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参与国家民委、全国政协民宗委对民族地区的考察调研,通过新闻报道、委员提案等各种形式,多年持续关注草原生态保护、草原文化传播,经常行走在草原牧区,分享草原大地上草原儿女的草原故事。
作为新闻人,大梅的大部分工作与草原相关,她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她对草原的爱,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也洋溢在生活里。她用手中的笔写草原,也用“眼睛”看草原。她的镜头里,总是流淌着对草原大地的默默温情。大梅说:草原的美,本是一种安安静静,也是一种感天动地。
中国网草原频道联合《中国绿色时报》·林草新闻推出“大梅看草原”系列微视频,带大家走进草原、关注草原。
(文字/摄影:中国网 王金梅 摄像/剪辑: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