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草原文化的一种传承

2017-11-10 14:26:02 | 来源:内蒙古旅游网 | 作者:巴彦淖尔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
祭敖包,草原文化的一种传承

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

自古以来,祭敖包的礼仪,大致为四种:血祭,据传蒙古族在游牧时代,各家所有的牲畜系天地所赐,因此,为了报答诸神的恩赐宰杀牲畜,在敖包前供奉;酒祭,据传天地诸神不仅喜欢食肉,也喜欢饮酒喝奶子。故在祭祀时把酒或奶子洒在敖包供台前;火祭,据传蒙古族认为火可驱逐一切烦恼于邪恶。祭时牧民走近火堆(燃烧牛羊粪)边念着自家的姓氏,投祭品于火中;玉祭,古代蒙古族有用玉做为供品的礼仪,因玉价值昂贵,现用宝珠或硬币炒米代替。如今,乌拉特草原上的传统祭祀主要有“三祭”。

一是祭火。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神灵的化身,是纯洁的象征,又能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能把肉烤熟或煮熟成为美食,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乌拉特人都要把蒙古包打扫干净,摆上供品,请喇嘛念经,诵祭火词,举行祭火活动。

二是祭穆纳山,即今乌拉山。蒙古民族俗有对山神的崇尚,走到哪里都不忘祭名山大川,以祈求山神保佑,人畜平安。乌拉特部落迁徙至乌拉山一带后,很快选住了被视为神圣的祭祀目标,即乌拉山的最高峰大桦背。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到初七,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的札萨克诺颜都要带上大小官吏、贵族台吉、喇嘛僧侣和平民百姓,来乌拉山大桦背,三旗各选定位置,在初三、初五、初七分别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及相关活动。

三是祭敖包。祭敖包应当是由祭山神衍生出来的,因为敖包都建在山顶上,同样体现了蒙古民族对山的崇拜。一般蒙古族集居的地方,1个旗要建13个大型敖包,1个最大的在中间,两边各6个小些的,称“十三敖包”,作为可供祭祀的敖包。乌拉特三旗迁来阴山南北草原后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十三敖包”,但不在一座山上,也不在一个旗域内,而是分布在三旗各地,其中有6个大敖包在乌拉特后旗境内。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乌拉特草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来源《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一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