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力格尔响彻草原

2016-08-31 11:29:52 | 来源:正北方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8月24日,通辽市委文化工作(乌力格尔专题)座谈会召开。与会人员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研讨,气氛火热。

8月24日,通辽市委文化工作(乌力格尔专题)座谈会召开。与会人员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研讨,气氛火热。大家集聚一堂,总结乌力格尔创作现状,探究发展趋势,交流经验,分享体会,集思广益,可谓是一次共商乌力格尔发展大计的“群英会”。

res01_attpic_brief

  什么是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说书”,俗称“蒙古书”“蒙古说书”“蒙古琴书”,集蒙古说唱艺术发展之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居区。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

2006年,“蒙古族乌力格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民间艺人用四弦琴作伴奏乐器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乌力格尔有专门的说书艺人,蒙语为“胡尔沁”,一人、一琴,用多种曲调表达不同情感,描述不同场面和人物。

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区辽阔,各地经济、文化状况不同,受兄弟民族文化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蒙语说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说唱风格流派。如有的继承了演唱英雄史诗的传统艺术手法和演唱民歌的艺术特色,注重以优美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以唱为主,少用或不用说白,唱词严格地押头韵,节奏强,曲调多样。有的继承了讲述民间故事和朗读历史小说的艺术手法,大量地运用说白来表达内容,着力于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和悬念。

乌力格尔历史溯源

乌力格尔起初只是说唱民间故事和英雄史诗,后来出现了职业艺人,说唱自己编创的新故事和改编汉族的古典小说,至清末最为兴盛。明朝时,蒙古地区为英雄史诗的鼎盛时期。因此,以英雄史诗(镇服蟒古斯的故事)为内容,以“朝尔”(马头琴的前身)为伴奏乐器的说书应运而生,并被称为“朝尔沁”派。英雄史诗《江格尔传》和《格斯尔传》就是通过“朝尔沁”的传唱,才留给后世的。

清初,满族入驻中原后,为防止蒙汉接触,修筑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雍正年间,河北、山东连年旱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图蒙旗提出“借地养民”,于是大批黄河流域汉民进入关东蒙旗。移民带来黄河文化,推动蒙汉文化交融,这一文化现象史称“黄河文化北移”。京韵大鼓、评书、莲花落等走入大草原,并逐渐与以潮尔为伴奏的“陶力”(专门演唱英雄史诗的艺术形式)互为交融,汲取双方精华,衍化而出一种极具草原特色的曲艺形式——乌力格尔。

1  2  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