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个手持30万亩订单、来自“黄土高坡”的陕西农业企业,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及周边1.2万亩耕地里,点燃了高粱种植的星星之火……
“不安分”的农民种高粱
“河套平原曾在大集体、粮食短缺年代种过包括高粱在内的小杂粮,后来全市1100万亩水浇地多以种葵花、番茄、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为主。过去仅河套酒业一家在本域原料基地种植高粱二万亩。近几年来,陕西、四川、贵州等地制酒企业看好河套平原的自然资源,纷纷来此发展订单,今年全市新增种植高粱面积约9000亩。”乌前旗新安镇高粱项目推广人李容亭介绍说,由于河套地区“老三样”种植多年,农作物病虫害日益频发,为了调整种植结构、轮茬换种,部分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带头人去年底与陕西喜相逢公司签订了引种高粱合同。这一年,喜忧交加,一波三折。
作为乌前旗、中旗片区高粱种植推广人,李容亭连声称“难”:“让农民改变传统种植观念,真是不易”。起初农户报名种植5000亩,临到播种时有人变卦了,甚至有人把已种在地里的种子毁掉改种其他,最终落实了2600亩。
相反,有些农户却剑走偏锋,笃定种高粱的“好”:高粱种植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贫瘠、适应性广,产量稳定、种植风险低,管理简单等特点,最便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订单农业生产……
栗中厚,是五原县一位朴实而“不安现状”的农民,也是勤学好进而敢于创新的产业带头人,投入多年积蓄和银行贷款,一次流转、种植高粱100亩。张振华,更有魄力,跨区到宁夏流转土地200亩,实施高粱规模化种植。
7月中旬,突发的自然灾害,更使人们对高粱刮目相看。乌前旗、中旗、后旗突降大雨,山洪暴发,葵花、葫芦等农作物普遍遭灾,部分地区、个别品种出现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高粱比起其他品种却有着少有的抗涝性,水浸半月,枝干不倒,缓出新叶。
目睹此景,未种高粱的农户后悔了,毁了高粱又种上葵花、葫芦的更是悔到心底。“看着自己家地里的葫芦田想哭,看见高粱田想笑”的刘占清说:“大灾之年,十几亩高粱救了我,它的盈利对冲了其他作物的亏损。”
坚持是农民心中的“订单”
交割日近,订单公司适时发布信息:执行年初合同。企业坚守着信用,农民遵守着规则。尽管高粱交割流程、计算方法与其它作物不同,但双方密切配合、友好对接。
农民自费雇大型专用收割机收割,雇大货车拉运到就近定点烘干炉;尽量把收割时间把握好,割早了产量高、水分大、扣杂多,割晚了产量低、水分小、扣杂少、等级高;默契地与收割机师傅合作,机台调整高低、割头间隙疏密和机车运行速度掌握到最佳,规避一切减产因素。
秋收盘点,今年推广的高粱品种,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各区域亩产达500—800公斤间,亩收入在1000—1600元间。
产业带头人李容亭总结说,河套农民第一年种高粱,这就算得“头彩”了,农业受灾之年规避了一场风险。如果在常年,种高粱也是调整种植结构、换茬轮作的较好选项。如果论订单、论稳定,也是规避市场波动、配比种植花样品种的“顶梁柱”。 当然,在目前的种植水平下,有些地区、农户今年种高粱的收益尚不比种番茄、葵花的高,但是,后期潜力还有。
他用农业资料上的信息进一步解释说,我国是世界上高粱进口第一大国,随着国内配方饲料需求加大和酿酒行业发展,近3年进口量和国内高粱价格逐年上升。我国北方省区种植高粱占全国高粱面积的70%,河套资源这么好,却在种植高粱上“缺席”,是缺憾,也是机遇。
陕西喜相逢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刚对记者说,从近3年榆林地区种植情况看,山地、盐碱地、坡地不覆膜高粱亩产在780至880公斤间,覆膜高粱在850至1080公斤间,比玉米亩增收300至500元。
河套地区地处黄河灌区,土地宽广,日照时间长,积温高,出产的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产品品质好,在全国首屈一指。河套也是最早在全国实现“吨粮田”的地方,比陕西“黄土高坡”更有优势。“今后应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从传统农业走向订单农业,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发展,从无公害向有机农业过度,逐步形成河套产业链”,安刚说,“尤其要通过公司加合作社的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形成区域特色产品,把河套高粱品牌在全国叫响!”
12月3日,河套部分种植高粱户、经纪人组团赴陕西榆林取经,他们说“坚持是最好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