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自信,在坚持中激扬——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上)

2017-08-07 19:02:09 | 来源:内蒙古日报 | 作者:杨文娟 | 责任编辑:
摘要:1947年到2017年,从一穷二白中发展起来的内蒙古,成长之茁壮,活力之旺盛,成果之丰硕,超过了所有人最初的想象。今天,内蒙古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提起任仲平,

大家都认识,

是写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大笔杆子,

多少耳熟能详的大作出自TA手。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

《引领复兴的胜利之光》

……


内行都知道,

“任仲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今天,

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朋友,

立志要做内蒙古版的“任仲平”。

他就是:光芒四射光芒万丈的

塞北屏,

他的第一篇作品

《自信,在坚持中激扬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上)》

问世啦。


     (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这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穿越时空而经久不衰,唱出了几十年前草原儿女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也唱出了今天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当家作主、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70年前。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兴安盟王爷庙一座简陋的红楼里,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崭新制度的诞生,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团结史、进步史上的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人民日报》社论曾经评价道。


  从这一刻起,内蒙古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以1947年为节点,这个新纪元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旧内蒙古,变成了一个活力迸射、前途光明的新内蒙古。

  (二)“江格尔的宝木巴地方,没有衰败,没有死亡,没有贫穷,粮食堆满田野,牛羊布满山岗;没有酷暑,没有严寒,夏天像秋天一样清爽,冬天像春天一样温暖;风习习,雨纷纷,百花烂漫,百草芬芳。”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传唱着蒙古族人民对宝木巴这个理想国度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对于生活在旧社会的内蒙古各族人民而言,“宝木巴”无异于天上的彩虹,遥不可及。1929年夏,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深入内蒙古地区考察和采访,目睹了成千上万人饿死的惨绝人寰的景象。他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拯救二十五万生灵》:“在绥远城访问时,人间的疾苦和迷惘在我内心深处引起的震荡和压抑是前所未有的。”


  在旧社会,茫茫草原黑沉沉,长期劳动、生活在这辽阔土地上的蒙古族人民,受尽了三座大山和民族内部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整个民族濒于灭绝的境地。历史学家描述这种状况是:在蒙古族人民身上一座大山加一座大山;在经济上则是被层层的封建剥削和殖民主义者的高利贷网束缚得动弹不得。


  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历史遗留下来的是一幅贫困、悲惨的图画。经济衰敝,文化落后,医药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各种恶性传染病、地方病,常年蔓延不息,造成人口急剧下降,民族的延续受到严重威胁。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内蒙古的光明与前途在哪里?

  (三)马克思说过,评价任何一段历史,都无法脱离当时的历史阶段。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民族区域自治?

  道路决定命运。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与民族的振兴,必须解决好民族问题。我们党找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条道路,是一个艰辛探索、长期实践、反复比较的过程,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拨开岁月的风尘,望向历史深处,关于蒙古民族的解放走什么道路,在蒙古民族内部有过不同想法,更有过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有人主张跟着国民党走,有人要走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路,也有人想另起炉灶搞“独立国”。各种主张出场了,又破灭了;各种组织登台了,又退出了;各种道路探索了,纷纷碰壁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革命道路是光明大道,别的路都是走不通的死胡同。”1945年10月,党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内蒙古问题的基本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出的历史选择,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区域自治的旗帜,阔步走上了创造内蒙古新历史的康庄大道。


  这条道路,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结合,是制度因素和法律因素的结合,反映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与政治智慧。


  这条道路,做到了承续历史传统与符合民族国情的统一,维护国家集中统一与照顾民族地区差异的统一,体现中华民族一体性与尊重各民族多元性的统一,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揭开了我们多民族国家团结奋进的崭新一页,谱写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乐章。

  (四)1947-2017。在70年风雷激荡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访问了内蒙古。他在《内蒙访古》一文中写道:“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开创历史新篇章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千里草原出现未曾有过的盛世。惊叹于内蒙古的发展变化,朝鲜《劳动新闻》撰文称:“内蒙古自治区确实发生了值得自豪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块曾落后于现代文明的土地开始了崭新的时代。”


  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70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备受欺凌的一页翻过去了。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谱写了内蒙古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春秋七十度,塞上越千年”,内蒙古自治区70年来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我们党在内蒙古率先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内蒙古的实际,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它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前提,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重要途径。


(五)“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民族,这个全球最为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许多国家都颇感头痛,中国却解决得如此之好,实属罕见。内蒙古自治区70年的实践昭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正确之路。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访问了内蒙古。他在《内蒙访古》一文中写道:“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开创历史新篇章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千里草原出现未曾有过的盛世。惊叹于内蒙古的发展变化,朝鲜《劳动新闻》撰文称:“内蒙古自治区确实发生了值得自豪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块曾落后于现代文明的土地开始了崭新的时代。”


  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70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备受欺凌的一页翻过去了。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谱写了内蒙古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春秋七十度,塞上越千年”,内蒙古自治区70年来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我们党在内蒙古率先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内蒙古的实际,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它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前提,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重要途径。


  (六)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见证。

  1980年,一位来自日本东京的民族问题专家在对我国鄂伦春民族考察后断言:“30年后,世界上将不再存在鄂伦春民族。”


  10年后,这位日本学者故地重游后,动情地说:“我不得不收回我讲过的话。鄂伦春族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了不起的奇迹!”


  鄂伦春族的奇迹,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脚,是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有力印证。


  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70年来,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内蒙古不断创造着“自由光明的新历史”,昂首阔步迈向美好未来。  


  紧接开篇大作,第二弹也出炉了!请看:


脚步,在跨越中奋进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

  (一)时间的意义,远不能用长度来衡量。


  如果把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浓缩成一部2小时的电影,70年连2分钟都不到。而在近代以来的风云激荡中,70年却蕴涵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7-2017,70年的时间里,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内蒙古创造了经济总量年均增速9.8%的奇迹,谱写出一部砥砺奋进的时代华章。


  穿越70年,看见内蒙古,多少沧桑值得收藏,多少巨变值得慨歌。


  (二)回首过去,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


  今天的内蒙古,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70年前的内蒙古,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毫无疑问,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开创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但是,这个崭新的纪元所要面临的困难和考验,将要经历的挑战和艰辛,丝毫不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少。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伊始,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经济制度十分落后,国民经济步履维艰。远大的目标立足于贫弱的基础,光明的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历史的豪情蕴藏着现实的挑战。


  周恩来总理曾指着地图对乌兰夫同志说,内蒙古的形状就像一匹奔腾的骏马。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斗,让内蒙古这匹骏马奔腾起来,而且越跑越快,越跑越稳,越跑越好。


  从困难时期为国捐粮畜到3000孤儿进草原,从同心协力建包钢到让出最好牧场为航天……这骏马,忠肝义胆。


  从牧区民主改革中的“三不两利”政策,到社会主义改造中“政策要稳、办法要宽、时间要长”的畜牧业改造方针;从改革开放后率先在全国牧区中实行“草畜双承包”政策,到新世纪连续8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这骏马,勇往直前。


  从依靠“羊煤土气”提升经济,到如今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做好资源转化增值的大文章;从“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到构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骏马,与时俱进。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只有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它的波澜壮阔。70年的历程中,蕴藏着多少振聋发聩的观念突破,凝聚着多少矢志不渝的昂扬斗志。内蒙古以70年的峥嵘岁月,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1949年7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到乌兰浩特访问,在《新中国观感集》一书中写到:我们这次到内蒙古,有一种深刻印象,就是汉蒙兄弟的亲切互助的表现。凡事不吵吵闹闹,如遇难于解决的事情,大家也和和气气地开会讨论。从这些地方表现民族的团结亲善,这是值得我们赞美的。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70年来内蒙古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这是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目前共制定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81件,批准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171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地区法规规章体系。


  这是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70年。我区始终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点,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33%,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推动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70年。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9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33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 


   丰富多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草原儿女心向党”深深浸润于各族干部群众血脉之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切实巩固。


  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为内蒙古这匹骏马铺就了豪迈驰骋的大道,也为中华各民族铺就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更为世界提供了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四)内蒙古70年的辉煌成就,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历史长河中。


  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区历史的跨度——

  

  2016年,我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7年增长了642倍。


  2016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069元,比1947年增长了145倍。


  2016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自治区成立之初的71.4:11.3:17.6演进为8.8:48.7:42.5,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16年,我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975元和11609元,与1947年的不足百元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横向比较,可以看到我区在全国的方位——


  2016年,内蒙古经济总量位于全国中游、西部省区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六位;原煤、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稀土新材料、云计算、单晶硅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铁路营运里程全国第一;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内蒙古在中国经济的天平上成为一个分量越来越重的砝码,在世界舞台上也刷出越来越多的“存在感”。


  2017年3月底,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开建,演绎出我区企业走向世界的精彩;5月底,非洲大陆首条中国制造铁路——蒙内铁路通车,包钢供应钢轨超过2万吨;7月21日,在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活动上,“内蒙古的发展速度真快”“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国外媒体对于内蒙古的发展成就啧啧称奇。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内蒙古始终牢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相继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努力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发展之路。


  从某种程度上讲,把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发展质量。70年的发展历程中,内蒙古写下了一个厚重的“人”字,各族群众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忧居到安居、宜居的巨大飞跃。


  从人均寿命不足35岁到75.8岁,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让草原儿女实现了生命的跨越。


  从土坯房到窗明几净的砖瓦房、小洋楼,越来越多群众的“安居梦”“宜居梦”照进现实。


  从仅有十几条公路到基础设施“七网”同建,交通发展带来的,不只是出行变化,还有对经济的带动效应。


  从80%以上的文盲率到基本消除文盲,教育的发展,让更多人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1986年600万贫困人口、67%的贫困发生率,到2016年底55.6万贫困人口、 4.1%的贫困发生率,脱贫致富的阳光播撒到每个角落,照亮了困难群众的未来。


  70年的巨大飞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每一位草原儿女的命运变迁中得到了鲜活印证和深刻诠释。如今的内蒙古,正以从容自信、朝气蓬勃的姿态,巍然屹立于祖国北疆。


  (五)一个人要进步,必须善于总结;一个地区要持续发展,也必须善于总结。


  打开记忆的闸门,70年成功实践历历在目。这既是一段耐人寻味的见证,更是一种令人感奋的象征。它将光荣与自豪赠予我们曾经走过的历史,也将寓意深刻的启示带给充满希望的未来——


  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


  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


  70年来,内蒙古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2017年是一个节点,一头连着过往70年的峥嵘岁月,一头连着未来的精彩篇章。


  (六)2017年,内蒙古迎来了70岁的生日。


  1947年到2017年,从一穷二白中发展起来的内蒙古,成长之茁壮,活力之旺盛,成果之丰硕,超过了所有人最初的想象。今天,内蒙古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如果说成立之初内蒙古面对的是九曲十八弯的“河”,未来我们将要跨越的就是波澜壮阔的“海”。有了7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有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信心应对一切艰难险阻。


  不待扬鞭自奋蹄。内蒙古这匹骏马,正满怀憧憬,一往无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