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苏鲁锭和玛尼杆

2016-11-07 11:37:33 | 来源:呼和浩特民俗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过去,在呼和浩特地区许多蒙古族户家的院内及其它地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立着的杆子,像旗杆一样,这些杆子都是当地蒙古族群众作祭祀用的。

  过去,在呼和浩特地区许多蒙古族户家的院内及其它地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立着的杆子,像旗杆一样,这些杆子都是当地蒙古族群众作祭祀用的。杆子的名称有两种,一种带有矛饰的叫“苏鲁锭”,一种没有矛饰的叫“玛尼杆”。
  苏鲁锭,也称“苏鲁定”、“苏立德”,一般高约3米左右。在杆的顶端装有一只三叉矛,俗称“三股叉”(亦有单叉矛的)。矛叉下有一圆盘,围缀着一圈黑色的牦牛毛。
  苏鲁锭,在蒙语中有旗杆和旗帜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时就有用牛毛牛尾络于竿头作装饰制成的旗帜,以作为敬贤礼圣的标志。相传,苏鲁锭曾是当年成吉思汗出征作战时使用过的一种武器。以后配上了牦牛尾作装饰,成了古代蒙古族的军徽和旗帜的标志。成吉思汗逝世以后,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将苏鲁锭作为一种圣物来祭祀、供奉。

  过去,每年农历的三月间,当地的蒙古族群众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参加祭祀的人把整羊、奶酒、奶食等食品都一一摆放在苏鲁锭前供奉,并虔诚地向苏鲁锭叩拜,借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到近代以后,这种习俗逐渐被融合到祭祀玛尼杆的活动中了。
  玛尼杆,也称“摩尼杆”、“玛尼畔杆”。玛尼杆的顶端没有矛叉装饰。其重要特征是:在杆上挂满了各种色彩的经旗,故又称“经旗杆”。
  玛尼杆,源于喇嘛教,是喇嘛教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后出现的一种祭祀物。至今仍是喇嘛教寺庙中特有的标志之一。祭玛尼杆,最初只在寺庙进行。以后,随着喇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祭祀玛尼杆的宗教仪式也随着流传到民间,并且形成了一种民间的习俗,流传至今。

  祭玛尼杆,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寺庙中专门祭祀的,一种是民间百姓祭祀的。
  寺庙中的玛尼杆,一般高约10余米,杆身粗大,装饰华丽,顶端缀有彩色筒幡,均为两根对称而立。两杆之间,拉一根绳索,上面悬挂着各种颜色的经旗。经旗,又称“禄马风旗”。是喇嘛教特有的一种祭祀用品。它是用手工刻在木板上,然后印在绸布上的一种旗帜。在旗面上,中央印着一匹带翅的飞马,四角配有龙、凤、狮、虎和佛八宝、十二生肖、日月、八卦以及佛像、藏文经字等图案,含意很多。
  寺庙中的玛尼杆,一般不作专门祭祀,只是每年换一次新的经旗,装饰一新而已。
  民间的玛尼杆,多设在户家的门前,高约3米左右,均为单根,无华丽装饰,较为简陋。仅从杆头系一根绳子下来,专门用于悬挂布条、经旗等。
  每逢祭祀之前,人们将旧旗取下,换上新旗,祭祀时,人们围在玛尼杆下,将事先准备好的柏树叶点燃,让青烟袅袅地升上天空,此时,人们开始望空叩拜。叩拜之后,再将酥油、奶食等投入火中,供祭神灵。最后,人们嘴里喃喃地念着佛教吉祥语,开始围着玛尼杆转。转过数圈之后,即可离去。后来的人们,则重复上述程序。平时每遇逢年过节,或娶妻生子、大病小灾等事时也都要到玛尼杆前祭拜。

  祭祀玛尼杆的活动,融合了蒙古族祭天神的习俗。在蒙古族群众的心目中,玛尼杆是神圣的,认为杆上有神灵驻守,可以通过它向天神转达愿望。祭祀玛尼杆,同时也把祭祀苏鲁锭的习俗融了进来。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玛尼杆,在杆头上仍然保留着一个矛叉装饰,可以看出蒙古族早期祭祀苏鲁锭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祭祀苏鲁锭和玛尼杆的活动逐渐被人淡忘,但至今仍有一些老年人还时不时地到玛尼杆前转一转,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愿。(源自:呼和浩特民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