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契丹中原交流的地方——辽中京城

2016-11-07 11:28:22 | 来源:草原文化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辽中京大定府城垣遗址辽中京大定府是辽代中期由辽圣宗耶律隆绪建立的陪都,代表了大辽王朝全盛时期城市的建筑特色,其城市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

  辽中京大定府城垣遗址辽中京大定府是辽代中期由辽圣宗耶律隆绪建立的陪都,代表了大辽王朝全盛时期城市的建筑特色,其城市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
  自从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以后,历经数代,大辽王朝逐渐兴盛,不断向外扩张,灭掉了渤海国,吞并了燕云十六洲,国力强大,雄据北方,与统一和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北宋王朝相对峙,双方数次血战。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其长子耶律隆绪即位,即是圣宗。这时的圣宗年仅十二岁,由他的母亲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契丹萧太后萧绰摄政,公元1004年,为了报宋军当年乘圣宗初登帝位,根基未稳之际进攻辽国之仇,萧太后统领圣宗率领大军攻入宋境,直至澶洲(今河南濮阳),与率军亲征的宋真宗相持不下,在此情况下,两国议和,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送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两国结为兄弟之盟,保持原有边界不变。澶渊之盟是辽王朝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自此之后一百多年两国没有再交战,为辽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而每年北宋送辽的财物,也大大的增强了辽王朝的国力,自此之后两国往来不断,各方面交往日渐频繁。
  为了显示大辽的强大、方便两国的交往,公元1007年正月辽开始修筑中京城,城址选在辽王朝统领的奚族的王府牙账所在的土河(今老哈河)地区,那里背靠七金山(今草帽子山),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至1008年五月,城市就已初步建成,被命名为中京大定府。
  辽中京的设计较为周密,借鉴了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建造模式,城市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大内)里外三重城构成,南北走向,坐北朝南。外城为横长方形,东西宽约4200米,南北长约3500米,周长约15400米,在南墙正中开有正门朱夏门,并以瓮城加以防卫。内城处于外城的内部正中偏北部,城墙东西宽2000米,南北长1500米,周长约7000米,城墙加筑有马面等防御设施,南城墙开有正门阳德门。宫城处于内城的正中偏北部,以内城的北城墙做为北墙,其它三面城墙每面长约1000米,在宫城的南墙正中开有阊阖门,门上的城楼系仿照于汴京大内的宣德楼所建,蔚为壮观。
  中京仿照中原都城,形成了以朱夏门至阊阖门的中轴线,两边建筑对称布局,在外、内城正门之间,是宽达64米的大道,略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据考证,这是仿照汴京御道而修建成的。大道的两边有供居住的大小相近的8坊,并为了便为控制和管理,修有坊墙和坊门,在坊和内城之间,建有用于商业用途的廊舍,东西共长达约500米,在外城中还建有感圣寺、镇国寺等寺庙和用于招待各国使节的馆驿。内城大道的两旁主要是用于皇室、官僚、卫兵搭设毡账的草地,这一点独具契丹民族特色。宫城主要是皇帝和太后起居的宫殿区,只能从考古得其遗址大小,其样式已不可考。
  中京城直至辽国灭亡,虽其中建筑有所增建,但其建筑布局基本未变。
  蒙古灭金后直到元朝灭亡,中京城虽几易其名,但其繁华程度却有增无减,更加繁荣昌盛。明王朝建立后,城内的居民大部分流向内地,城市渐趋衰退,至公元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明王朝统治这一地区的军政机构内迁,城市废弃,这座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延续了约四百年的荣光,最终成为一片废墟,只有城垣残迹和当年的佛塔,仍屹立于美丽的草原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