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军引进提子种植技术。
食用菌种植现场。
唐殿华和雇工正移挪柞蚕。
扶贫,这是一个饱含温度的词汇,也是一个时代民生至高的创举。一直以来,扶贫攻坚始终是呼伦贝尔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呼伦贝尔人以绝处求生的勇气、破釜沉舟的信念、义不容辞的责任、带民致富的决心、决战决胜的姿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拓出了一条条符合自身实际、深受百姓欢迎的致富新路。
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累计投入金融扶贫可用贷款和财政资金30.12亿元,其中投入市级财政资金8590万元,比上年增长290 %。为确保年内3万人实现脱贫,深入实施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十大行动”模式,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精准脱贫目标。切实做到了底数清、责任清、措施清、要求清。
有的放矢,落靶处,扶贫箭无虚发
贫困,根源在于困。群众不具备发展生产的要素,因“困”而致贫,因困于窘境而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如何实现?关键在于政策的引导,从而让受困者获得倍增发展的机会与可能。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浑身下药到“靶向治疗”,呼伦贝尔脱贫攻坚的思路和机制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摸清底数,为对症下药奠定了基础。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据统计,2016年初,全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市4个,革命老区旗市5个,3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被自治区列为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全市有贫困嘎查村28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6%。经过建档立卡“回头看”,识别贫困人口25660户、61660人,占农牧业人口的7.1%。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全市建档立卡数据分析,35.2%的贫困农户因病致贫,28.2%的贫困农户因缺生产资料致贫,14.7%的贫困农户因缺资金致贫,7.8%的贫困农户因缺劳力和技术致贫,疾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是目前主要的致贫原因。呼伦贝尔市因户因人制宜,根据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帮扶,采取增收与救助结合、长期和短期帮扶措施结合的综合性措施,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确保贫困户增收稳定且可持续。同时在重视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和创收的同时,重点解决健康和教育问题,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呼伦贝尔市为了打破“一刀切”的传统扶贫方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逐家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阿荣旗实施了“2+8”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扎兰屯市实施了“九大”精准扶贫工程。全市探索出“村企合作共建、产权收益、支部+、互助金扶贫、金融撬动、能人带动、自主创业、众筹引路、菜单式培训、救助模式”等10种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培育壮大农牧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
派人精准,精准管理前所未有。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市派出市直16支引领队153个机关事业单位帮联106个苏木乡镇,38名厅级干部包扶194户,市直部门单位627名班子成员帮联533个嘎查村,市直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1175人每人落实5户帮扶任务,全市派出390名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旗市区选派16360名优秀干部入村入户包扶2.5万个贫困家庭,做到户找干部清,干部找户清。
精准追踪,建设“大数据平台”监督机制。按照“措施清”的要求,侧重对包扶干部、包扶措施和项目实施、资金的使用加强管理,特别是精准监督功能成为自治区首创,按照“一人一码,一户一码”的精准管理,全部包扶轨迹载入数据库,实时监督入户,定期考核包扶成效,实现了贫困信息与帮扶干部信息无缝对接。
阿荣旗向阳峪镇松树林村村民荣良菊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日子过得很艰苦。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张伟民结对帮扶荣良菊一家。按照扶贫工作要求,张伟民至少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到荣良菊家里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并且拍下照片,加上文字介绍,通过微信上传到大数据平台。
像张伟民一样的包户干部,阿荣旗共派出1498名。今年,阿荣旗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微信平台”,在全市率先建设了阿荣旗精准脱贫立体大数据管理系统,以大数据涵盖大民情,以精细化管理倒逼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落实,为脱贫攻坚提供信息支撑和保障。通过数据平台可以随时查看每名包户干部的工作动态,每名干部按规定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时,在贫困户家中上传工作数据,通过定位功能,就可以掌握包户干部工作地点。再通过他们上传到系统里的图片、视频,就可以追踪每一个贫困户每一阶段的脱贫工程实施情况。
政府领航,漾舟处,产业双桨惊鸿
一项项扶贫政策,让百姓有了致富的底气,剩下的,就是甩开膀子,开动脑子,彻彻底底挖掉穷根!
补齐短板,关键是个“钱”字。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信贷资金投入,才能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自治区对我市6个重点旗市实施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已是第4年,我市与富民产业有机结合,引入保险机制,为贫困户提供自主选择“点菜式”贷款,有效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3.49万笔、18亿元,其中,富农贷发放3.48万笔、16亿元,强农贷29笔、1.7亿元。2016年发放8807笔、4.2亿元,其中富农贷8805笔、4亿元;强农贷2笔、1200万元。工程覆盖了60个乡镇苏木、458个嘎查村,支持农牧户3.4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万户,支持了29家牛羊肉加工、乳制品加工、畜牧养殖业、旅游餐饮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金融扶贫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发展活力,使贫困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金钱支持。
授人以渔,变“输血”为“造血”。为提升我市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各旗市区立足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积极推广产业扶贫模式,不断培育壮大农牧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支持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结合当地种养殖习惯和农牧民意愿,因地制宜实施以“特色”为品牌的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培育壮大黑木耳、万寿菊、中草药、菇娘、柞蚕养殖、水稻种植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较高的地区特色产业。引进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畜禽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林产品、特色粮食等产品的开发。
如今阿荣旗的“园区拉动、统分经营、院农共建、股份合作、龙头带动、科技引领、能人带动、立体种养”的8种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走出了特色产业扶贫新路子。松塔沟村317户村民中,养蚕的农户就达到了280户,全村年放养柞蚕达200把以上。仅此一项,就可使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近3000元,“小蚕虫”带富全村百姓。
莫旗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走上“造血”精准脱贫之路。如今,乌尔科的菇娘、宜卧奇的黄烟、库如奇的中药材……特色产业已成为各村的“金字招牌”。
兴隆泉村贫困户孙成铎,今年在乌尔科村包地种了15亩菇娘,目前已收入2万多元,“看今年的收成,挣三四万元不成问题。”孙成铎靠种菇娘当年脱贫,这让他非常高兴。这是莫旗做大做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今年全旗菇娘种植面积达10万亩,莫旗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菇娘生产基地之一,产品畅销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病。我市针对因学致贫、失业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教育扶贫和劳动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脱贫;落实“雨露计划”项目,资助 “建档立卡”户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建立“贫困家庭救助基金”,确保贫困家庭中学龄前至高中阶段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健康救助,创新健康扶贫模式,破解贫困户因病返贫难题。对患慢性病、常见病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或行动不便的、长期卧床的和孤寡老人,设立家庭病房;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实施“医疗阳光救助”工程,为重点乡镇卫生院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实现重大疾病及时诊断、就近治疗,减轻负担;为重点贫困村配备“万诊宝”设备,建立旗乡两级联网的数字影像“云平台”建设试点,实现贫困人口体检不出村、不出乡,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
雨洗晴空,雁初飞,航道标新创异
文化产业,脱贫致富新途径。呼伦贝尔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又有着发展文化扶贫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扎兰屯市工笔画及羽毛画、根雕、剪纸、旅游纪念品开发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扶贫已兴起。阿荣旗、莫旗、新巴尔虎右旗玛瑙石采集、加工,鄂伦春族桦皮手工制作、鄂温克族“太阳花”手工艺、蒙古族服饰等民族文化产业也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旅游文化,旖旎风光游人来。漫林叠翠,草原碧透。走进呼伦贝尔,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从神秘的嘎仙洞到苍茫草原,从九曲回肠的莫日格勒河到室韦白桦林,游人如织。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特色旅游,旅游扶贫正成为呼伦贝尔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阿荣旗音河乡勒莫格日景区旅游、松塔沟采摘园、牧人寨森林温泉旅游景区旅游扶贫模式为扶贫再“造血”。莫旗腾克村“农家游”,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民俗旅游,扎兰屯市“互联网+认养农业”体验游等旅游扶贫模式驱动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
网络电商,开拓“互联网+”新态势。过去,因交通不便,信息和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导致贫困户种植农产品常遭遇“卖难”的尴尬状况。如今,电子商务已成为扎兰屯全民创新创业的“新阵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的“新引擎”。
2015年,扎兰屯主动适应“互联网+”新态势,通过众筹扶贫引路,开拓贫困群众发展电商扶贫资金渠道。一方面,通过政企合作培育本地运营商在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行政村建立智慧乡村服务站70个,并引进京东农村、电信114商城、赶街网、呼伦贝尔品生态等电商平台入驻。另一方面,通过进驻苏宁易购、京东商城、淘宝、天猫、邮乐汇等电商平台,合作开展扶贫农产品上行外销活动,通过智慧乡村服务站收集贫困户的鸡蛋等农产品送到市区销售,帮助贫困户直接或者通过龙头企业,将农产品能卖出去,卖得远,卖个好价钱。实现了贫困群众做电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般性商务到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跨越发展和突破,为我市率先打响了全区电商扶贫攻坚战。
扎兰屯河西街道回民村62岁的张秀荣一家,就是贫困户电商创业的典型。通过网上众筹种植大棚、种植黑木耳和打造“一把木耳”品牌的网上销售,实现年收入3万余元,并带动其他11户农户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已入选了农业部“互联网+”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曾在《新闻联播》中报道。扎兰屯市电商扶贫目前投入1000万元,实现149户365人脱贫。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十三五”的号角已吹响,而我市扶贫开发还有“硬骨头”要啃。未来几年,按照自治区“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高”的要求,将努力实现2017年4个区贫旗市脱贫摘帽;2019年2个国贫旗脱贫摘帽,2020年全市脱贫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咬定目标干、只争朝夕干、与时俱进干、担当责任干、齐心协力干,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摘自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的讲话
(记者 马 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