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历史、社会、文化领域的上百名学者专家齐聚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研讨秦直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探寻秦直道的保护和开发思路。
这不是普通的小径,它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自陕西淳化(古云阳)北部的秦林光宫(即汉甘泉宫)北门始,向北,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榆林等地,再经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胜、达拉特旗至包头。道路全程直线距离约700公里,已发现遗迹的道路全长约750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直道西侧的甘肃正宁、宁县、合水、华池等地,也发现了可连成一线的道路遗迹、烽燧及故城,一说为秦直道的支线。2009年3月至7月,承担国家文物局大遗址项目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为配合国家青(岛)兰(州)高速公路建设,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遗址陕西富县桦沟口段进行了考古发掘。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其他政绩外,还办了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二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前不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历史、社会、文化领域的上百名学者专家齐聚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研讨秦直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探寻秦直道的保护和开发思路。过去鲜为人知的秦直道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两千多年前,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这条“高速公路”,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的阴山脚下,南抵秦都咸阳附近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全长“千八百里”,大约相当于当今的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大约30米,工期两年多。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关于秦直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里说:“三十五年(公元前212),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在《蒙恬列传》中则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此外,就很难找出关于秦直道的记载。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天下的归途中得病身亡。“秦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随同出巡的赵高、李斯们,决定密不发丧从直道归。“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这是史籍中记载的第一批走完直道全程的秦人。此后汉朝孝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不止一次驱车奔驰于直道。
如果说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那么,秦始皇不惜国力用了两年的时间修筑这条工程浩大的秦直道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欲游天下”还是“巩固疆域,控制北方地区”、还是用来“开疆拓土”、或是“显示勃勃野心和霸主雄心”。遗憾的是,秦直道筑成后不久,秦始皇就驾崩了,历史已无法证明秦始皇当初修筑秦直道的准确目的。不过,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秦直道的作用与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秦直道加快了中央政府与北方各地的联系速度,保证了政令畅通;直道联系了两个地区 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民族,对我国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说,公元前33年,王昭君远嫁匈奴“胡汉和亲”走的就是秦直道,直道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直道为军事防御、拓展祖国疆域提供了有力保障;直道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开发利用速度。透过秦直道,让人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意志、智慧和才能,以及热爱祖国的统一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