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焦点关注>

立足草原生态保护发展特色生态畜牧

2016-09-14 09:36:56 | 来源:青海日报 | 作者:罗连军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必须加快饲草产业发展,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关键,推进饲草业发展,以草促牧,饲草产业和生态畜牧业携同发展。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结合,与牧民转岗就业结合,与牧民增收、改善民生相结合,探索构建生态管护长效机制。

青海新闻网讯 全国六大牧区之一的青海,天然草原占到了全省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不仅是青海近百万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水系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更是青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于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如何立足实际加大草原生态保护,惟有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畜牧业,这是我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新突破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牧区人口增长,牲畜增加,草畜矛盾尖锐,我省90%以上草原出现严重退化,草原承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成威胁。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以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建设重大工程。划定基本草原,落实草原承包,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使用权证,制定出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试点。

从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等多种草业发展模式,到开展高寒地区优良牧草的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破解三江源黑土滩治理难题。在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等草种选育和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人工种草取得重大突破。

多年来,我省围绕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相继制定出台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管理、草原生态管护员管理、完善草原承包、基本草原划定等一系列办法制度,为依法治草提供了依据。还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统一协调、更新及时、反应迅速、功能较为完善的草原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开展了草原生产力、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的监测预警。

从今年统计的数据看,草原植被比2005年提高3.8个百分点,盖度面达69.3%。牧草平均产量提高26%左右,优良牧草增长19.92 %。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量持续增加,青海湖水位连续9年上升,三江源头不仅再现千湖奇观,青海湖入湖河流还呈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观。

合作社经济组织的建立优化了生产布局,从根本上解决了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矛盾,草原生态保护成效得到有效巩固。全省牧区11.3万户牧民住上崭新、明亮、宽敞、温馨的定居房,近6.9万多户牧民在游牧活动中用上了帐篷、火炉、电视等草原现代设施。

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实现新发展

从2008年开始,我省率先在全国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青海省实际的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全省122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覆盖了纯牧业村,从天然草原转移到合作社或养殖场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324.8万(只)羊单位。

2014年,我省被农业部确定为首个全国草原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面开启了青海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为打破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全省以村为单位,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引导牧民整合牛羊、草场,统一组织生产、采购生产资料、经营农畜产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省财政还投资2600万元鼓励和支持130名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领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解决了能人领办问题。

合作社整合、流转草原创新经营机制,按畜群重新划区轮牧。整合牲畜,按类重新组群放牧。按技能分工劳动力,挑选放牧能手从事放牧、选举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领办合作社、其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并整合财政资金,建设畜用暖棚、畜牧良种工程、人工饲草基地、草原围栏、免疫注射栏等,既改善了基础设施,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省已建成全国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各合作社组织牧民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初级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特色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促进了牧民从事非牧产业,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再上新台阶

“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难度大,组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草业装备条件差、发展方式转变难,草原监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成绩,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发展道路依然曲折艰难。

全力推动我省草原生态保护及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认真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绿色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全面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积极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绩效考核,确保政策实施效果。认真组织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及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采取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治理退化草原。加大草原围栏、生物灾害防控、黑土滩及沙化草原治理等项目建设力度,加强退化草原的综合治理,全面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必须纵深推进国家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提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运行水平,整合草原、牲畜,优化畜群畜种结构,推广应用牛羊高效养殖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探索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联合社经营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畜牧业水平。

必须加快饲草产业发展,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关键,推进饲草业发展,以草促牧,饲草产业和生态畜牧业携同发展。通过草畜一体化方式拉动草产业发展,以草产业发展带动畜牧业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饲草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必须开展草原实用技术推广,加快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率,结合全省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实施,及时将先进、实用、成熟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草业各项工作中,提高草原保护建设成效。

必须推进草业改革创新,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草业发展模式,创建草业科技服务平台。探索完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完善绩效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公益岗位制度。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结合,与牧民转岗就业结合,与牧民增收、改善民生相结合,探索构建生态管护长效机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