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说不尽的科尔沁马文化

2016-08-01 10:44:24 | 来源:内蒙古日报 | 作者:苏日塔拉图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在科尔沁草原上,有很多关于人与马的情感故事和传说,民间流传的著名的蒙古族赞祝词《科尔沁马赞》是这样赞颂骏马的:神奇的科尔沁马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折射出深邃的人文光芒,是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生动表述。

获得“马王”称号的玛拉沁呼和他的坐骑 摄影/通拉嘎

  回望科尔沁部落八百年的成长历程,这个英雄部落的历史可以用最简朴的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跃马引弓,驰骋疆场的八百年。马作为科尔沁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载体,有着说不尽的传奇,道不完的故事。

  蒙古族是马背民族,关于马,在一本专门介绍蒙古族风土人情的书《郭氏蒙古通》里是这样描述的:马是五畜(马、牛、驼、山羊、绵羊)之首,它飞驰的铁蹄曾经耕耘过历史,耕耘过疆土,把光荣和强盛带给蒙古民族。它不仅是古代最快最好的交通工具,而且具有通悟人性、忠实主人等一般牲畜绝少的品格。在科尔沁草原上,有很多关于人与马的情感故事和传说,民间流传的著名的蒙古族赞祝词《科尔沁马赞》是这样赞颂骏马的:

  万马之首

  千骏之冠

  速如箭簇

  此乃乌珠穆沁宝马之后

  苏尼特公马之精血

  科尔沁母马之良驹

  稀世珍宝

  科尔沁蒙古马

  在蒙古族民歌中,几乎每首歌都有马,美丽的姑娘把情人比作骏马,勇敢的小伙子把英雄喻为骏马。关于马的格言祝词更是灿若繁星。马是蒙古人最亲密的伴侣,最忠实的朋友。成吉思汗把最得力的八员战将称为“四犬”“四骏”。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马是神圣和吉祥的象征,在蒙古人日常生活中,最美好最圣洁的祝福是“嘿毛日”,意思是“幸运之马”。蒙古族人对长大成人的孩子的祝愿是“脚及马蹬、手及马鞍”。蒙古族人迎嫁娶亲必须骑马,小孩子出生送马,女婿上门送马,甚至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中“男子三艺”的最高奖赏也是“配鞍戴嚼的骏马”。纯朴的蒙古族人把马视作自己的亲生儿女。“姑娘使两个家庭结亲,骏马让遥远的路途变短”。这句蒙古族谚语朴实地表达出蒙古族人的爱马之情。

  蒙古族对马的称谓之多,语言之丰富、贴切,堪称一绝,是其他任何民族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根据口齿年龄称1岁马为“沃那嘎”、2岁马为“搭嘎”、3岁马为“乌热”、4岁骟马为“依斯格勒乌热”;母的叫“别得斯”,种公马叫“阿吉日嘎”。根据毛色区分,蒙古语叫“朱斯目”,蒙古族对马“朱斯目”的称谓也是非常精确的。仅以棕红色马为例,汉语把棕红色马统称为枣红马,而蒙古语中枣红马又可细分为红枣骝马、黑枣骝马、紫克栗枣红马、黄克栗枣红马、胭脂红枣骝马、白蹄枣红马等。此外,科尔沁的马具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尔沁马文化的瑰丽多彩和厚重丰润的历史渊源。科尔沁人通常使用的马具有马鞍子、笼头、嚼子、鞭子、蝇甩子等,这些马具从制作、使用到摆放都十分讲究,特别是马鞍子,雕花织锦、饰物镶嵌,简直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赛马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盛会——那达慕上的重要赛事,也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赛马有快马、走马之分,快马即速度赛马,走马类似于“竞走”。科尔沁草原是著名的蒙古马的故乡。科尔沁蒙古马身躯匀称,四肢修长,爆发力强,速度快且有耐力,被公认为是蒙古马中的上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科尔沁马几乎包揽了全国所有比赛的金牌。曾多次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广州举办的“中国马王”争霸赛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选手两次赢得“中国马王”的殊荣。同一时期,通辽市还先后为北京、广州、吉林等省市输送了一大批“名马”。上世纪9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代表这些省市参加全国重大比赛,并屡屡争金夺银的宝马神驹,绝大多数来自科尔沁草原。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外纯血马的引进,科尔沁蒙古马在短距离比赛中渐渐失去优势。引进纯血马,捍卫科尔沁马文化的声誉和优势,传承和发展具有科尔沁特色的马产业的呼声再一次在科尔沁大草原上响彻。支持鼓励马主引进名马,自主繁育,投资建设40亿元的现代化“科尔沁马城”等一系列项目的落地和资金、政策、措施的落实,使悠久的科尔沁马文化焕发出夺目的产业之光。经过不懈的努力,科尔沁马在全国各大赛事中再一次力显神威,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的驯马手齐铁金。目前,他拥有纯血马20匹,半纯血马、蒙古马160多匹,除引进国外顶尖名马之外,还能自行繁育半纯血马、纯血马,实现了保护蒙古马优良品种,优化蒙古马与引进国外最优势品种相结合,使得马产业初具规模。他在2012年的哲里木赛马节上几乎包揽了所有走马和速度赛马的冠军。在鄂尔多斯举办的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上,又摘取两项桂冠。

  科尔沁草原上的骑手认为,好马的特征是“有狼的耳朵、启明星的眼睛”,且桀骜不驯。正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选一匹上乘的好马,需要驯马手有非凡的眼力。驯马手要在数以百计的马匹中精挑细选有千里马潜质的“额木尼格”,即没有经过驯化的“生格子”,绝非一日之功。

  套马与驯马是勇敢者的游戏,在万马奔腾中准确无误地套住自己心仪的骏马,无异于一场烽烟四起的战事。惊恐的马群一阵狂飙飞过沟壑,越过小河,局势几近疯狂,神勇的驯马手手执长长的套马杆,伏身策马,紧追不舍,经过酣畅淋漓的反复挣脱、争斗,驯马手冲破马群的包围和阻隔,最终把那匹桀骜不驯的家伙牢牢套住。而后,驯马手纵身跨上这匹野马,一场新的更加严酷的较量由此开始。马与驯马手拼死相搏,蹦跳不止,直立、狂奔、踢咬,好的驯马手就像粘在了马背上,任其挣扎,使出浑身解数,我自岿然不动,双手紧紧地攥住马鬃,双腿紧紧地夹住马肚子。在治与反治、驯服与反驯服的战斗中最终赢得胜利。初战告捷之后,烈马依然要与主人对峙很长一段时间,而驯马手们都知道,那些性情暴烈难以驯服的骏马,很可能就是“草上飞”似的好马。在调驯期间,主人要更多地用爱去驯服它。首先,要切忌鞭笞、惊吓,要尊重和保护它高贵的性情、固有的野性,同时还要让它时刻感到你的威严,让它认识到你就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要试着给它配马鞍、戴笼套,给它梳理鬃毛,要饲以精食,抚摸洗浴等等。在恩威并施中培养感情,使之慢慢地变成你“最忠实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

  在养马、驯马方面,科尔沁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办法。春天是“净骟”“剪鬃”的季节,夏秋两季,牧马人要赶着马群踏朝露,迎朝阳,徜徉在绿绿的草地上,青青的湖水边。到了冬季,马群要到向阳坡上吃草,牧归后还要喂干草和其它饲料,以抵御严寒。特别是对于赛马,更要精心呵护。不能经常打扫马圈里的马粪,以保持马圈的柔软性,这样四蹄才能长得丰圆饱满。对于选准的良驹,自两岁开始要从马群中分离出来,单独关在专门的马厩里,马槽要不断地加高,促使它时时刻刻扬起头来,这样培养出来的马,才能昂首挺胸,前躯高大,给人一种挺拔和雄健的美感。到了4岁口要钉掌修蹄,并运用独特的方式进行驱汗、拴桩、调驯。在饲养方面,除青草外,还要辅以鸡蛋、小米、白糖等营养品,增加赛马的热量。赛马不得套车,不得载重,每天必须有一定的运动量,保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比赛时,为了减轻马的承重,骑手一般都是由训练有素的7~14岁的少年儿童担纲。

  神奇的科尔沁马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折射出深邃的人文光芒,是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生动表述。

 文/苏日塔拉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