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草原美食>

舌尖上的内蒙古之鄂尔多斯酸饭

2016-03-21 13:50:43 | 来源:新浪内蒙古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河曲人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酸米罐;祖祖辈辈大人娃娃都爱吃酸米饭。制作酸饭非常有趣:把豆腐酸浆作为“酵料”倒入洗净的的小口罐子里,再把熬过糜米的汤舀进去发酵。


  酸饭历史
  相传河曲人吃酸饭,始于北宋,那时辽兵常常入侵,老百姓为避兵祸逃入深山,有时候泡好的米丢下,几天后回来舍不得丢掉就凑合着煮粥吃,结果味如酸奶,黄亮坚韧,于是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度以上温度下侵泡4——8小时后澄出汤即做成酸粥,盛夏时一日三餐多以此为食。河曲家家户户炉台上有一“浆(酸)米罐”,子孙相沿,爱莫能舍。
  酸粥的品味极佳,如辣椒菜抹酸粥、芝麻酱抹酸粥、烧茄子抹酸粥、烂腌菜就酸粥、红腌菜等很入味,河曲民歌唱:“山药酸粥辣椒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爱”。夏天吃上酸粥不口渴,是的良食,肠胃好,久吃不厌。外乡人初来河曲不想吃酸粥,和当地人结过婚,久吃不厌。河曲民歌唱:“喝上酸米汤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难活。”
  糜米也有好赖之分,上等糜子金黄刚坚,捞捞饭结疙瘩,米汤黄绿色。锄搂过的糜黍出米率高,耐熬,能多做出饭。有农谚“锄搂八遍,八米二糠”。常吃精米酸饭的人,脸色红润,皮肤细嫩,手感绵光,洁白、水色美观,漂亮,惹人爱。民窑:"寺墕的糜米,唐家会的蒜,五花城的闺女不用看。”河曲酸饭名扬省内外,流传内蒙古。河曲人能离开乡土妻儿老小,但离不开浆米罐。“走西口”上包头,后套,都流传吃酸饭。为出门人保安全,河曲人在包头街上成立“浆米罐社”,走口外的人们找上“社伙”好办事,安居方便。“浆米罐社”每年还要唱一台戏,当地人也不敢欺负。民歌唱:“西口路上没好饭,西包头找浆米罐。糜米捞饭豆腐菜,你是哥哥心中爱。”
  河曲人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酸米罐;祖祖辈辈大人娃娃都爱吃酸米饭。酸米饭分为酸粥、酸捞饭和酸稀粥。河曲人一般早上吃酸粥,中午酸捞饭,晚上酸稀饭。酸米饭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凉泻火,口感极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酸捞饭的副产品——酸米汤。中医认为,米汤乃米中精华,具有益气、养阳、润燥之功效。我敢说,酸米汤是世界上一流的饮料。遗憾的是这么好的饮料还没有进入市场;这是一个有待开发而很有前途的项目。尤其在盛夏酷暑季节,山区农民到远地劳动时,总要带上酸涝饭和酸米汤作为野地午餐,他们吃饱喝足后,躺在维系着他们命运的黄土地上,面对高高的蓝天和辽阔的旷野,放声唱上几曲“二人台”就这样有效地抗拒着酷暑的煎熬,就这样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河曲歌手辈出,靓女如云,据说那非凡的歌喉和漂亮的容颜与吃酸饭喝酸米汤密切相关。有人说:河曲吃酸饭正如火的加工取代了茹毛饮血,是一种文明,是一种进步。我觉得此论甚妙,此论其高!可以说:酸米饭和“二人台”小戏一起构成了河曲文化的“县粹”。
  鄂尔多斯特色美食酸饭
  您如有机会到鄂尔多斯黄河沿岸和准格尔旗山区作客,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吃到用糜米制作的酸饭。还会看到家家户户的锅台上放着一个、甚至两个酸罐。只要在那里住上几天,人们就会发现,酸饭还有好几种呢。早晨吃酸粥,中午吃酸捞饭或酸焖饭,晚上吃酸稀饭或酸拌汤。不过,农民吃酸饭,并不是每日必食三餐。吃酸粥时,有的农民还要把辣椒面撒到上面,就着酸粥吃。故人们赞美地说:“辣椒抹粥,吃上挺兜”(好的意思)。
  农民做酸焖饭时,总喜欢往里面放一些切成块的山药(土豆)。这样吃起来,味道鲜美适口。过去,农民视酸饭为富裕生活的象征,因此常常说:“早上酸粥中午糕,晚上焖饭上油炒。农民爱吃酸饭,跟生活环境有关系。那里盛产糜米,糜米沤酸后味道特别醇香,所以,人人爱吃。农民吃上酸饭顶着烈日劳动,不渴、也不上火。农民劳动了一天,身体觉得疲累的时候,一进家门就痛饮几勺酸米汤,浑身无不感到清凉爽快。
  制作酸饭非常有趣:把豆腐酸浆作为“酵料”倒入洗净的的小口罐子里,再把熬过糜米的汤舀进去发酵。然后把一定量的糜米洗净也倒进罐里。把罐放到热锅台上,一天以后,“甜米”就变成了“酸米”了。多数人家不用“酵料”,而用米汤和糜米直接发酵。酸浆(酵料)用的次数多了,就会减少。只要随用随添米汤,一年四季都会有酸浆,而且味道也纯正鲜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