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草原美食>

蒙古族茶道

2016-03-17 11:29:59 | 来源:中国蒙古学信息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说起茶道,人们就会津津乐道于产茶的江浙、安徽、福建,津津乐道于它们茶种的繁多,茶具的精美,喝茶的讲究和礼数。起个引子吧,就说呼和浩特市,青砖茶人们已经喝了近200年了,至今还保留着清晨先喝砖茶后吃烧卖的饮食习惯。

说起茶道,人们就会津津乐道于产茶的江浙、安徽、福建,津津乐道于它们茶种的繁多,茶具的精美,喝茶的讲究和礼数。但你也许不知道,在大漠草原,在塞外青城,喝茶也是很有历史渊源、传统和文化的。

  起个引子吧,就说呼和浩特市,青砖茶人们已经喝了近200年了,至今还保留着清晨先喝砖茶后吃烧卖的饮食习惯。据说,喝了砖茶后吃烧卖可以帮助去除体内油脂,通过大量饮茶才能得到维持生命的绿色能量。何为砖茶呢,据史料载:“查中国制造砖茶,向用茶末,以为运销蒙古之用;缘蒙古民族,游牧为生,居住无恒,因是制茶为砖,既便于携带,且具有货币性质也。”为何蒙古族人爱喝砖茶呢,首先得从“茶叶之路”说起,中国对外茶叶贸易历史悠久。宋元丰年间就有关茶叶贸易的记载。茶马互市的开始使得茶叶贸易得以发展,明代,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已成为著名的茶马市场。至清代,茶叶贸易达到鼎盛。有清一代,晋商从南方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城或张家口,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径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地,一路将茶贩运到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走出一条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归化城就是一座重要的桥头堡,它的途径地很大部分就是大漠草原,茶叶之路就把中国茶文化深远地传播到了蒙古、俄国,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茶已成为以肉食为主的蒙古族人必不可少的食物,“内蒙古人之饮食料,以禽肉、乳类、面粉、茶、酒为大宗”,特别是砖茶非常受蒙古族人欢迎。为什么蒙古族人还视其为货币呢?据载:“蒙民交易多用食物交换,或以砖茶为准,或以皮张计算。”清代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在其著作中亦写道:“砖茶也作价用于交换,一块砖茶长一尺,宽五寸,厚五分,其价五钱。”特别是“蒙古地方自古很重于使用山西地方的白银。”“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也是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它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有“父母去世,下葬的时候总是在头下枕一块茶叶”的丧葬习俗。此外,在蒙古部分地区还举行名为“会年茶”的宴会。罗布桑却丹写道:“蒙古族人非常重视茶。蒙古族人自古把茶当成食品。还把每年七月当做采茶月。红茶、花茶、砖茶都来自南方。”蒙古族人把吃早餐叫喝茶,至今在呼和浩特市的街头人们早晨相互打招呼也还会说“你喝了”。互相串门赶上吃饭喝茶时会说:“饭富茶佳”。过年时,媳妇们要向长辈们献茶。在结婚、生日等宴会上相互送礼物,若没有哈达,可以用布和茶代替。一块砖茶可顶替五两白银。茶已不仅对蒙古族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影响,而且还较大程度影响了他们在喜庆、丧葬、节日、礼节、交易时的日常行为,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  

    与南方的茶道不同,对蒙古族人而言茶是生活必需品,不是用来消遣的奢侈品。砖茶外形粗糙笨重,经得起风吹雨淋和长途跋涉,可以扔,可以压,更不须精美的茶具盛放,喝的时候用刀砍一块即可,对于时间、地点、喝茶方式、茶具没有那么多讲究,只要有灶和炉,有大缸子、大碗就能喝到茶。它没有南方茶文化中蕴含的那种文人气息。砖茶的价格便宜,普通百姓都能消费得起,在饮茶方式上,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茶道。它非常简单、非常普通、非常质朴。但简单并不是没有内涵,普通并不是没有特色。它有着深厚的实实在在的本质,体现着蒙古族人真实的日常生活,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作风,平民文化。  

    远方的客人,若你与草原有个约会,那就来到草原,来到青城,吃烧卖,喝奶茶,再走一走茶叶之路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