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蒙古民族的起源

2016-02-17 11:38:46 | 来源:草原文化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内蒙古,这片广袤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已成为北方民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主要场所,逐步形成了历史时期有别于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

 

  内蒙古,这片广袤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也孕育了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是蒙古族人民永远的心灵家园。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内蒙古高原就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戎”、“狄”等族称。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内蒙古地区分布着的一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的主要区域.东胡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化。
  匈奴是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春秋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这里依山带水,草木茂盛,禽兽很多,是理想的畜牧狩猎之地。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从以上具体史实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内蒙古草原文化体现了一切文化中通用的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历史延续性等特征。内蒙古草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成为中华文胡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蒙古草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集合体,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是由匈奴,东湖及华夏族等民族共同创造的,北方游牧民族一般以畜牧业为主,兼有作为经济补充和练兵功能的狩猎业、与畜牧业关系密切的手工业和商业。社会实行部落制。过着食畜肉、饮潼酪、衣皮革、披毡裘、住穹庐,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有独特的习惯法、婚俗和葬俗。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中原华夏族文化。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已成为北方民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主要场所,逐步形成了历史时期有别于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到秦汉时期,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两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集团,在长城沿线进行了密切接触,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双方互相制约掣肘,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了各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又有共同文化内涵而彼此难以割舍分离的历史格局。可以说,战国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史和中原政权统治内蒙古高原部分地区的历史,都是古代内蒙古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构成上来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成为草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具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史实证明,战国以来内蒙古高原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所在,也是多种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地区。战国以来内蒙古高原上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军事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化,奠定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区域历史文化的基础,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使古代内蒙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也一直影响着内蒙古地区以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活动,共同创造了内蒙古高原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

  孕育草原文化的蒙古民族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原为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
  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即为厄鲁特蒙古。
  经过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蒙古族人民拥有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字,拥有了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今,中国境内共分布着五百多万可爱的蒙古族人民,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起,为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做贡献,并传播着富有魅力的蒙古族文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