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蒙古族敖包文化

2016-02-06 08:40:30 | 来源:草原文化网 | 作者:额尔德木图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堆子”,用土、石块堆成,是蒙古族祭祀天地、祖先或英雄人物的祭坛。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月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夏季举行,亦有除夕祭祀敖包的习俗。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堆子”,用土、石块堆成,是蒙古族祭祀天地、祖先或英雄人物的祭坛。在茫茫的草原上,敖包是一个时空坐标,是草原文化体系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

关于敖包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1.敖包原先是立于游牧交界处及道路旁以做标记的石堆。《清会典》载:“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但史料记载敖包早在元朝时就已存在。宋代张氏《岭北行记》里就有“马头山敖包”的记载,此敖包正好位于驿道侧。2.敖包源于山岩崇拜。3.敖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即坟墓。4.敖包是原始生殖信仰的遗留现象。虽然敖包起源的说法非常繁多,但上述四种假设为学者们普遍认可。

敖包一般建于地势较高的地方,如山岩及江河、泉水、湖泊边,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亦有用柳条、土、木块等物体垒积而成的敖包。所以敖包的象征含义在于其位置及形状,而不在于其材料,亦即敖包非源于岩石崇拜习俗。敖包上方插若干幡杆和柳枝,上挂各色旌旗(多为风马禄旗)与一些毛绳编制而成的传统生产用具(如马绊、羊羔绳等)。在立敖包时,首先要选择一处适于建敖包的地方,请喇嘛审查此地的土壤、地形、地貌,并为此念经,如确定了建敖包的位置就用羚羊角在地上画一个圆圈,称之为“取地方”,以示已确定建敖包的方位、地盘。然后举行压“匈”仪式,“匈”为藏语,意即变为神圣,即在已选定的位置上挖一个小洞,内置装有金银财宝、米、封口上写有六字真言的小陶罐,用土埋好。但每个敖包下面所埋的珍宝不一样,可以压“匈”的物品还有:弓箭、马的头颅及骨骸、五谷、佛像等。敖包布局及敖包群的分布位置有多种:除单个敖包外,通常还有两个、三个、七个、九个、十三个等敖包群,亦有二十八个或上百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位置及布局多呈主敖包位于中心点,其余敖包以主敖包为中心排列成单行或十字形顺序,形成一种深具象征含义的敖包群图式。单个敖包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两种:具有多层台阶的祭坛式敖包和无台阶呈圆包状敖包。

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月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夏季举行,亦有除夕祭祀敖包的习俗。敖包有盟、旗、苏木及个户敖包等不同等级,故其祭祀的规模、仪式也不同。据清朝文献的记载,盟级、旗级敖包的祭祀仪式及相关活动通常要延续数天。由官方出资,高层喇嘛、活佛亲自司仪,祭敖包时参加者要列队进入祭祀场地,并由官兵护卫。祭祀完毕后召开由各旗札萨克(清代官职)、王公参加的会议,主要商量边界、跨界游牧等问题,并且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苏木敖包的祭祀仪式较为典型,在祭祀之日,本地及附近的牧人们纷纷骑马乘车,扶老携幼,携带着各自的祭品赶来敖包处参加祭祀仪式。仪式有两位司仪,一名由喇嘛担任,主要负责诵经、主持宗教礼仪,而另一位则由普通牧民担任,其职责为仪式和那达慕筹措所需费用(包括奖品、祭祀所需食物)、主持那达慕及处理临时出现的问题。在祭祀敖包仪式上由喇嘛诵经请来敖包神(通常被设想为带有犄角的蛇,蒙古语称为“罗斯”)并祈祷,参加的众人跪拜,祈求心中所愿之事,献上红食和白食两大类祭品;有些敖包祭祀仪式中不需要红白食等食品,而是在敖包前点燃篝火进行火祭和向敖包投珠宝、硬币进行玉祭,祭祀之后人们按顺时针方向绕敖包三圈。准备参加那达慕比赛的人马也要绕敖包三圈,然后去赛马始发点报到,准备赛跑。祭祀仪式完毕后举行男子三项竞技:赛马、摔跤、射箭比赛,赛后分享献祭之时所用的肉食。个户敖包的祭祀仪式较为简单,参加仪式的均为自家人,通常不举行比赛娱乐活动。敖包祭祀仪式所需时间不一,多数情况下,蒙古各盟旗敖包祭祀一般只需一天时间。蒙古诸部中乌拉特、鄂托克等部有连续数日祭敖包的习俗。其中有举行三天、五天、七天的,一般需时间越长,说明敖包等级越高。

祭敖包时有许多禁忌,如女性不能接近敖包或者不能攀登立有敖包的山岩,特别忌讳平时接近敖包,擅自动用敖包的石头及爬上敖包顶端,忌讳在敖包旁边便溺或朝着敖包的方向小便,不能杀害敖包附近的动物(尤其是蛇)等等。需要遵循的规定有:路过敖包时必须下车下马添置石块于其上,每日早晨向敖包方向敬献奶茶,凡成年人都有祭祀、保护敖包的职责等等。

在草原上,几乎蒙古人居住的地方都有敖包。祭祀敖包,不但是祈神降福、保佑畜群、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活动,而且对于增强、巩固同一区域内牧民的凝聚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