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儿时的一首民歌唱着“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少数民族民歌,听着这旋律优美、热情豪放的歌曲,一个骑马挎枪的鄂伦春猎人的剽悍形象就会在眼前闪现。
“鄂伦春”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解放前,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鄂伦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统人民的共同体。“穆昆”是鄂伦春语,即“兄弟们”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个“乌力楞”组成,“乌力楞”是鄂伦春语,即“子孙们”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子孙。一个“乌力楞”就是一个父系家族,由几个或几十个“斜仁柱”组成。“斜仁柱”,类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庐帐住所,是非常适合游猎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桦木做支架,盖上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围盖,底部直径约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间生篝火,可做饭,取暖和照明。
新中国成立后,把他们从散居的山里请下来。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嘉荫县等地。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四个猎民乡镇及黑龙江省的五个鄂伦春族乡。鄂伦春自治旗坐落在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面积为59880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在阿里河镇。
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支,一般通用汉语。解放前有少部分人学过满文、日文和俄文。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以及汉语的普及,很多鄂伦春族青年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鄂伦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过去以食狍、鹿、犴、野猪肉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他们凭借这一天然优势,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山林文化。
关于鄂伦春人的饮食,他们过去以食狍、鹿、犴、野猪肉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把肉切成大块,煮得很嫩,中间常有血色就蘸着盐水食用。烤肉是将木棍削尖,把肉插上,烤得焦黄即可食用,或是把肉扔在火里,烧得外黑里红,即为恰到好处。炖肉是把肉切成小块放上野菜一起炖,味道格外鲜美。还有一种吃法叫“阿素”,即把剔骨狍子肉、狍肺、狍脑子煮后切成小块,和在一起,浇上野猪油,放些野茶花,鄂伦春人认为这是相当讲究的佳肴。他们爱吃生狍、鹿肝,以改善和增强体力,用肥野猪肉和熊脂肪炼油保存,在严冬季节出猎,喝一碗熊油就会全身发热。
鄂伦春族大概是中华民族中相貌特征最明显的一个民族,他们都是眼细小,颧骨高,脸平而宽,与汉族人的区别比日本人朝鲜人都要明显得多。他们的身高也普遍比汉族人矮小。目前也是在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