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热点新闻>

响沙湾里的鄂尔多斯婚礼

2016-02-01 09:45:11 |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 作者:吕成玉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据说,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已经流传了700多年。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因此广为传颂。

2010年9月的一天,暮色苍茫。正在发展中的达拉特旗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我们100多个参会者乘坐了3辆大巴向响沙湾进发,去参加会议组织者给我们安排的一项活动——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

大巴驶出城区后,便进入崎岖的沙路,只见远处的沙海在星星点点的灯光中若隐若现,夜的空间被黑暗所占据。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在车灯的映照下,前方出现了一只昂首挺胸、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雕塑,随之,大巴停在了响沙湾的一座餐厅门前。

人们纷纷入座、喝茶,而舞台上却鸦雀无声。在人们焦急的等待中,一场鄂尔多斯婚礼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定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它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浓郁的蒙古族文化的氛围中,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婚礼迎娶的画面。虽然我不懂蒙古语,但是从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中,对整个剧情还是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尤其是祝颂人带着新郎前来娶亲时,被新娘的嫂嫂拦在门外戏耍的场面,令人忍俊不禁。而娶亲的过程中,通过掰半生不熟的羊脖子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的情节,又使人感到亢奋和好奇。新娘穿戴好鲜艳的嫁妆,骑上马后与父母依依惜别时,一首婉转凄凉的《送亲》歌,唱得新娘泪如雨下,也让观众情不自禁。

新婚典礼开始时,第一个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是献羊背子,待《全羊赞》的吟诵声一落,一只烤全羊推到了宾客中。此时,身着鲜艳服装的蒙古族姑娘端着银碗,捧着哈达,唱着《祝酒歌》来到宾客中间,请尊贵的客人为羊背子剪彩。这时,台下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婚宴开始后,漂亮的蒙古族姑娘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那婀娜的舞姿、鲜艳的服饰、灿烂的表情,让全场宾客停下了手中的杯盏,看直了眼。那悠扬高亢的马头琴齐奏,一会儿似行云流水,一会儿如万马奔腾,将人们带到了蓝天白云、辽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忘记了喝酒吃饭。在一片歌舞声中,鄂尔多斯婚礼达到了高潮,也走向了尾声。最后,全体演员唱着悠扬的《草原迎宾曲》,为鄂尔多斯婚礼谢幕。

据说,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已经流传了700多年。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因此广为传颂。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程的路上,人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鄂尔多斯婚礼,虽然酒未喝好,饭未吃饱,但大家能为旅游景点有这样一场精彩的演出而兴奋不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