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旅游>草原音乐>

蒙汉纵情唱山曲—“中国漫瀚调艺术之乡”

2016-01-11 11:35:43 | 来源:草原文化网 | 作者:毅松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1982年,在准格尔旗举办了全伊克昭盟民歌大奖赛;1987、1988年,准格尔旗举办了两届农民歌手大奖赛。

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这里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为黄河所环抱,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乌金三角”地带。  

准格尔旗是“漫瀚调”的故乡。“漫瀚调”,当地群众又称其为“山曲”,是当地群众文艺的特产,是蒙汉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一种新民歌种。“漫瀚调”拥有数十种曲调和无数首歌词。早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清政府对蒙旗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大量汉族移民流入准格尔旗,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局面。移入的汉民不但开拓了农业经济,同时也促进了蒙汉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准格尔旗的“漫瀚调”(原称“蛮汉调”)便由此而产生,它是准格尔旗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水乳交融的象征,是准格尔旗蒙汉两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一笔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漫瀚调”是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地融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鄂尔多斯歌种。其腔调热情豪放,旋律朴实新颖,语言朴素无华,加之句法整齐,节奏明快,又融入准格尔乡音土语,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韵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漫瀚调”是汉民们以晋陕地区的“信天游”、“山歌”和“二人台”的民间艺术为根基,不断学习蒙古族传统曲儿,并填词演唱,突破了蒙古曲儿定调定词的固定格式后出现的一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的特殊表现形式。“漫瀚调”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对唱。一般采取男女对唱,即兴填词,有问有答,一唱一和;以民族传统乐器四胡、粗管笛子(俗称“梅”)、扬琴、三弦等伴奏。“漫瀚调”的曲名有40多个,绝大多数仍保留着蒙古曲名,如“广林召”、“韩庆达哇”等;部分为汉名,如“白菜花”、“双山梁”等;部分为蒙汉音合成,如“哈岱沟”、“合彦梁”等;有的则保留蒙汉两种称谓。调式共4种:羽调式、宫调式、征调式、商调式。  

准格尔旗的“漫瀚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极为流行,当时出名的歌手有布尔陶亥乡的千斗林、西营子乡的奇二秃等人。1964年,双山梁村张美蓉、西营子乡奇二秃到北京参加了全国业余文艺汇演,把“漫瀚调”第一次唱进了北京,受到了首都观众和文艺工作者的一致赞赏。张美蓉等人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文革”期间,“漫瀚调”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也遭到了被迫封闭、干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政领导对“漫瀚调”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十分重视。1982年,在准格尔旗举办了全伊克昭盟民歌大奖赛;1987、1988年,准格尔旗举办了两届农民歌手大奖赛。从此,“漫瀚调”不但在整个鄂尔多斯市各旗区普及传唱,而且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晋、陕友邻地区也广为流传,享誉甚高。大凡是准格尔旗的长期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信口哼唱。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漫瀚调”这一歌种已经飞出山沟,进入了市场,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别是近几年,“漫瀚调”在内蒙古电视台乃至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上频频亮相,唱响了大江南北。鉴于准格尔旗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国家文化部于1996年11月授予准格尔旗“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称号。  

为了弘扬和发展“漫瀚调”艺术,旗委政府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漫瀚调”艺术节。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漫瀚调”艺术节,2006年将举办第四届“漫瀚调”艺术节。艺术节的主要项目有:“漫瀚调”歌手、乐器大奖赛,广场健身舞比赛;城乡建设成就展,部分名优特产品展销和图书展销;书法、美术、摄影、民间艺术展;旅游观光、书画爱好者献艺活动;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漫瀚调”学术研究等活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