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献给草原的厚礼
由鄂托克旗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单乌兰其其格等人策划摄制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祝词赞词精品集》是在今年年初录制完成并正式发行的。12月2日从浙江海宁市传来喜讯,该专辑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获民俗摄影作品“山花奖”,可谓喜上加喜,鄂尔多斯市作品获此殊荣也尚属首次。
这部专辑收录了敖云达来、布仁巴图、仁庆道尔基等鄂托克草原土生土长的老、中、青三代祝颂人为主的13名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的作品。内容包括《成吉思汗赞》、《苍生天祭》、《迎宾颂》等13部典型之作。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崇尚苍天和大地。他们认为普天之下人类和所有动植物、河流山川,都是上苍赐予的共同生命,都有平等共存的权利。缘由这种理念和意识蒙古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辨别真假伪善、爱恨情仇的能力,成为口述力和记忆力非常强的民族,创造了世界上先进的“象征文化”,践行了与大自然共存的真谛。《吉事迎雨露、恶事招沉霾》,《祝福招来共荣、放牧的来肥肉》等格言和言语充分彰显了蒙古民族对幸福生活和和谐生存的向往与追求。正因为有这种美好的向往,他们创造了很多祝词、颂词、祭词、祈祷词、供养词、拜忏词等,期望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原因蒙古族这一民间优秀文化瑰宝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也成了许许多多热爱民族文化人们的一个“心病”。但是她作为民间民俗,深深地扎根在了人们的心中。人们铭记在心里,相传于口头,使其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时至今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承,才使得单乌兰其其格等人策划出版了此专辑,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赞赏。
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单乌兰其其格对策划、实施、出版发行这部专辑可谓下了很大力气、操了不少的心。她说:“传统的祭文、祭词,祝词、赞词大多数是口述口传形式传承的。但在当今信息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一传统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出现了一些优秀文化流失和遗忘的局面。更何况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口述形式传承的祭文祭祀,祝词赞词,以及它的独特吟诵礼仪、音调和服装着装,尤其是承载这一民间口传文化的一代先辈们一个接着一个离我们而去,离开这个世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祖辈上给我们留下如此优秀灿烂的文化,如果不抓紧传给年轻一代,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永远保留那些民间艺人生动的语言、淳朴的形象、优美的声音是我们这一代的职责。作为文化工作者也有把它传承和发扬的义务。”单乌兰其其格道出了她苦心策划出这部专辑的初衷。
鄂尔多斯市著名作家莫·哈斯巴根老师为这部专辑撰写代序时写到,“蒙古族民间流传着的祝词赞词,不仅载入了《蒙古秘史》等典籍,而且被记录于《马可波罗游记》等外国旅行家的记忆中。基于蒙古族生活之上的象征文化,在千百年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更趋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感悟到把曾经遭厄运的圣洁文化一定要传承给后代的人们,正在深入民间,纷纷采访记录,用文字形式、光碟形式收藏和传播,给后人留下了珍贵遗产。单乌兰其其格等人策划摄制的此专辑就是其中之一。她把那些传承象征文化的代表人作品,通过声像相结合的动态形式展现给人们,其欣赏价值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