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动态要闻>

呼伦贝尔:三国交融 草原丝路现商机

2015-10-30 09:19:43 | 来源:海南日报 | 作者:陈怡 李佳飞 宗兆宣 孙婧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中俄蒙文化创意产业园包含中俄蒙国际冰雪乐园、中俄蒙国际美食城、中俄蒙国际皮草城、俄罗斯文化主题酒店、中俄蒙保税仓储、民族服装加工展贸基地等。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

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流传的一首歌,歌词生动而写实。不过,比独特的森林草原景观更让草原人感到自豪的是,这片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游牧民族的草原,自古就是贯通欧亚大陆草原的交通贸易要道,是四大丝路之一的草原丝绸之路。

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生长的摇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扬鞭跃马,拓跋鲜卑的铿锵铁骑曾经过这里入主中原,他们所到之处将蒙古文化、鲜卑文化传到了西方、送进了中原,兴旺了沿途的商贸经济。

而在距离呼伦贝尔草原3000公里的南海边,海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海南与内蒙古都站在了一个更高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担当使命,深挖特色,各施所长,在新丝路时期继续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这是双方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10月24日,海南“千年古丝路又闻驼铃声”大型系列报道采访团踏进了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取草原丝路之经,寻草原与海岛合作交融的新契机。

草原明珠荟萃多民族文化

在世界地图上,中国的版图形似一只雄鸡,呼伦贝尔则是位于雄鸡冠上的一颗夺目明珠:丰美的水草牛羊、浩瀚的层林、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湿地……

数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原始草原的文明。

数万年后,草原新丝路将这里与世界紧密联系,多民族风情在此交汇。

10月24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下属县级市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乡长韩学初又迎来一拨远客,他高兴地将客人带到额尔古纳河畔的一片大工地。


在曲折蜿蜒的额尔古纳河畔,一个巨大的蒙古包型的建筑物矗立于人们眼前,起伏辽阔的森林草原上,建筑顶端象征着蒙古族图腾的“海东青”雕塑夺目耀眼。虽然,建筑主体刚刚完成外立面施工,室内装修还在进行,但蒙古族文化的元素已是随处可见。

“室韦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入选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这里集山地、丘陵、森林、草原、河流、湿地以及民族风情文化等多种景观为一体,是我国屈指可数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另一个原因是,这里是蒙古族的发祥地。”韩学初说。

据史料记载,蒙古的“王族”起源于7世纪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岸森林中的蒙兀室韦。“室韦”一词是蒙古语的译音,原意为“森林”,用之为民族的称呼是在唐代前后的中原史籍里,泛指位于北方森林中的人们。大约在11世纪,蒙兀室韦从森林中走出,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的丰美水草为游牧民族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各个部族,并带领族人走出呼伦贝尔草原,走向世界。

19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农牧民涌进我国开矿、经商、放牧,其中一部分农牧民定居下来,与当地人结婚生子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造就了室韦、恩和等呼伦贝尔草原上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民族乡。

“因为这段历史,内蒙古人和俄罗斯人、蒙古人可谓‘相近相亲心相连’。无论是俄罗斯族,还是蒙古族,在这里,民族之间的纽带一直未曾断开。他们一直与俄罗斯、蒙古国境内的同族友人进行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这是我们推进新丝绸之路的基础和机会。”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吕开泉认为。

为深入挖掘和展示当地特色的蒙兀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在室韦投资兴建了一座蒙源文化博物馆,并正着力打造蒙兀室韦文化旅游景区。


文化交融酿草原丝路商机

相比沙漠、海上、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早。东起蒙古高原,经过南西伯利亚和中亚北部,进入黑海北岸的南俄罗斯草原,直达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山脉,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贸易路线,是我国古代丝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这条丝路,从公元前5世纪绵延至现在,沿线各民族通过这条商路进行经贸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线国家各民族的文明互鉴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南来北往,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让这里与世界交流更加密切。

10月25日,在呼伦贝尔首府驻地海拉尔,当地知名企业家天成国际建设集团董事长王景山,热情地为海南采访团一行介绍了他们正在投资建设的中俄蒙文化创意产业园。

据王景山介绍,中俄蒙文化创意产业园包含中俄蒙国际冰雪乐园、中俄蒙国际美食城、中俄蒙国际皮草城、俄罗斯文化主题酒店、中俄蒙保税仓储、民族服装加工展贸基地等。

“呼伦贝尔有着区位的独特优势,又有着与世界多民族共通的文化根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空间。”王景山说,促进中、俄、蒙文化经济相互交融加快发展,也是当地政府的建设重点,呼伦贝尔市政府拥有这间文化创意产业园10%的股份。

事实证明,草原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正在显现,其中,旅游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呼伦贝尔市旅游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呼伦贝尔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5.7万人次,其中蒙古国游客3.9万人次,俄罗斯游客50余万人次,俄蒙两国的入境游人数占总入境人数的80%左右。


“呼伦贝尔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带,边境线长1733公里,有8个国家一二类口岸,具备发展中俄、中蒙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董佳静说,近年来,呼伦贝尔更是积极争取边境游的相关优惠政策,如经国家公安部、旅游局等13个部委批准,已实现对俄、对蒙边境旅游异地办证。

此外,线路开拓上,呼伦贝尔市已开通新巴尔虎右旗至蒙古国东方省克尔伦苏木1日游、至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2日游、至蒙古国东方省孙布尔苏木2日游等3条中蒙边境旅游线路。今年5月,新巴尔虎右旗还与蒙古国东方省签订开通边境区域“1日游”的有关协议,蒙古国方面将在口岸边境区域建设游览设施,中国游客可持出入境通行证赴蒙古国指定地区观光浏览。

旅游促当地民居改善

作家老舍曾这样描述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也是不少游客到呼伦贝尔的一个很有诗意的理由。

海南采访团来到呼伦贝尔这片土地时,霜降已过,大地不再一碧千里,而是浓浓的秋色和倏忽而至的冬意。不过,即便季节清冷,但这里的旅游业仍在蓬勃发展,昭示着这片土地蕴藏的魅力、潜藏的活力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当地居民更是乐享其中的商机。

在美丽的额尔古纳河畔,一排排全部用圆木对接而成的“木刻楞”,是传统的俄式民居;“大列巴”“野果酱”“格格列大”“格斜立”等俄罗斯特色食物,在室韦风情小镇随处可见。据室韦苏木家庭旅游协会会长李宝庆介绍,旅游风正刮遍这片土地,早在2009年,他就把自家房子改装后经营起俄式风情家庭旅馆。现在,有不少居民将自家房屋改成家庭旅馆,目前全镇共有家庭旅馆60家。


“凭借独特的山地、丘陵、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及民族风情文化等多种景观,前来室韦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每年七八月份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来旅游的人数至少上万人次。”李宝庆说。

蒙兀室韦苏木乡的王翠花正打理她有着10间房的小旅馆,虽然每年经营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但能赚上10多万元。

当地导游张东旭说,虽然在大草原上生活了很多年,但每次带队游览呼伦贝尔大草原时,都有不同的感受,交通路网、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旅游景区及周边居民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现在几乎家家都住上了2层楼的木刻楞洋房”。

常带团到呼伦贝尔旅游的海南导游吴晓燕认为,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值得咱们借鉴。吴晓燕说,海南拥有众多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如果能够将海洋文化中的更路簿、海捞瓷、罗盘、船木等元素用活,文化旅游一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到那时,我们也可听听老船长讲述老故事,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传奇”。(记者陈怡 李佳飞 宗兆宣 孙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