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动态要闻>

呼伦贝尔草原水清了,草绿了,人美了

2015-08-20 10:45:22 | 来源:每日甘肃 | 作者:王朝霞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加、超载过牧、草原退化的趋势下,呼伦贝尔草原如何守住这片绿色,保护好美丽家园?

原标题:【今日西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保护走笔

芳草连天的美丽家园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保护走笔

夏日,草原最美的季节。记者有幸来到全国面积最大的草原、在世界上堪称最肥美的草原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踏上这片芳草萋萋的原野,极目所至,辽阔的草原如碧毯一望无际,绿到天涯,绿到极致。

草,是陆地动物食物链的最雄厚的基础,一旦有一天没有了草,地球上的动物食物链会顷刻间土崩瓦解,这是一位草原生态专家发出的警语。在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加、超载过牧、草原退化的趋势下,呼伦贝尔草原如何守住这片绿色,保护好美丽家园?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大草原。

保护草原“水塔”呼伦湖

稍有生态常识的人都知道,青草茂盛的地方,清流潺潺;无草覆盖的地方,一旦有雨,泥沙俱下,雨过之后,更是一片干土裸石。呼伦贝尔草原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密布着3000多条河流和500多个湖泊,河水蜿蜒,湖泊盈满。记者乘车从满洲里市驰向城外,穿越茫茫草原,来到草原上最大的湖泊——呼伦湖。

呼伦湖,亦称达赉湖,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安放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地上,清澈明亮,柔美静谥,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波光。湖畔芦苇葱葱郁郁,随风飘荡,湖面上水鸟翩跹飞舞,掠过水面划出一道道涟漪。水天相接的湖水里,洁白的祥云在湖中漫步。

“呼伦湖水域广阔,到了冬季,湖水结冰,最深约1.8米,这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块冰!”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彭子田如此形容。呼伦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丰水期总面积达到23.39万公顷。

呼伦湖水系生态意义重大,维护着中国北方生态系统安全。早在1994年,中、蒙、俄三国政府就将呼伦湖自然保区与蒙古国达乌尔自然保护区、俄罗斯联邦达乌尔斯克自然保护区联合成立“CMR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例跨国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态圈保护区网络。

彭子田一再向记者陈述:“呼伦湖不能开发利用,是需要悉心呵护的草原上的天然‘水塔’‘蓄水池’。”为此,该保护区设立4个核心区,面积达7.59万公顷,受到绝对保护,除了科研人员定期调查和定位观测外,严禁任何人为干扰,将人类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这里的乌兰诺尔核心区是“鸟的天空”“鱼类的伊甸园”。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4万公顷,保护区严厉打击私捕滥捞,开展增殖放流,实行休渔限产等措施。2015年截至6月底共查获破坏渔业资源案件96起,劝返1202人,抓获劝返车辆209台,有效遏制了私捕滥捞;同时增殖放流花白鲢鱼种114.5吨,夏花鱼苗1130万尾,优质鱼比例从2013年的不足3%提高到13.5%。

呼伦湖跨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3个行政区,呼伦贝尔市今年开展“百日行动”,对呼伦湖周边乱采乱挖、私搭乱建、垃圾污水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满洲里市对锦源水务公司第二水源污染问题进行水厂升级改造,对二卡湿地禁渔期捕捞问题追究责任,对通湖路边的5个旅游点下达拆除通知,恢复草原植被;扎赉诺尔区对小河口景区及周边22家污染企业予以取缔,拆除了违建33处,与周边社区、牧户、经营企业签订了环保责任状;新右旗关闭了有污染隐患的9家木炭厂。

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呼伦湖水面提升了1.15米,水域面积达2100平方公里,草原“明珠”湖重现生机,青草碧水。

超载过牧转向草畜平衡

记者来到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牧民齐木格家,他家草场上厚厚的牧草让我们的双脚感到格外的柔和。定居点院落宽敞,新修的瓦房干净整洁,还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专门放置干牛粪的仓储间、固定的草库伦。58岁的齐木格告诉记者,他家共6口人,3个女儿出嫁了,现在就他和老伴及小女儿。

说起草原的生态变化,齐木格深有感触,年轻时放牧,草高到膝盖,后来草变得稀稀拉拉,甚至干秃了。“放羊太多,啃坏了草场。国家保护草原的政策好,我家4000亩草场已禁牧,从2011年已禁牧5年时间了,前几天我骑马去看,草长得又密又厚,一年比一年茂盛。”

禁牧意味着减少牧民养畜数量,如何既让草原增绿,又能增加牧民的收入呢?齐木格告诉记者,他家以前养了600只羊、80头牛,禁牧后减少到200只羊、20头牛,在轮牧的600亩草场上放牧。国家的草原奖补政策每年给他家补助4万元,再加上牧业和“牧家乐”的收入,年收入8万元。“冬季,我准备将山里的羊圈在养殖小区舍饲喂养,省了劳力。”老人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现在来草原上的游客比较多,为了让游客体验草原文化风情,我们让游客‘当一天牧民’,清晨赶着羊群去牧羊,中午回来挤奶,晚上学唱蒙古长调,很受游客欢迎。”新巴尔虎左旗宣传部长乌兰托娅介绍,左旗鼓励牧民发展牧户游、风光游、民俗游,是一项减畜增收的富民产业,去年左旗成立旅行社、2个旅游驿站,牧户游数量达58家,共接待游客5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

左旗同时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畜牧业。累计投入1亿元以上,新建和改建各类棚圈1100多个,饲草储备库10座,应急饲草储备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牧民合作社发展到179户、带动从业人员1747人;投资2亿元与新疆天山集团合作,启动肉牛养殖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夯实了牧民稳定增产的产业基础。

新巴尔虎左旗是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之一,全旗草场面积2767万亩,占呼伦贝尔草原面积的21.2%。据2009年普查显示,草牧场退化严重,退化草场面积1366万亩。多年来实施退牧还草、国家草原奖补、植被恢复等工程。据监测,天然草原平均草群高度同比五年前提高21.7%,达到32.5厘米;亩平均产草量比五年前提高39.1公斤,达112.9公斤;全旗近五年扬沙天气天数减少了19天,降水总量比过去五年增加了24.3%,生态环境呈现由局部遏制向整体改善的重大转变。

新巴尔虎左旗生态变化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变化的一部分。呼伦贝尔市落实国家草原奖补政策资金5亿元,进行大规模的禁牧、减畜行动,禁牧草原2850万亩,草畜平衡7508万亩。同时治理沙区100万亩,造林绿化120万亩,不断增强了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之路。

守望乡愁的蒙古族汉子

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矗立起森森剑戟般的敖包山,像造物主不小心扔掷的巨大石块,堆砌在凸起的山坡上。这里是游牧鲜卑族的栖息圣地,五彩的哈达缠绕在石山上,飘扬着白色、红色的经幡,如今蒙古族在重大节日也来此祭拜。

站在山包上俯瞰,漫坡碧毯,羊群点点,云层低得仿佛触手可即,清新的空气里散发着清香的草青味,吸入肺腑沁凉如洗。远处,是蜿蜒流淌的额尔古纳河,像一条银绸缎闪着亮光,清澈而安详。绿野间处闪亮着一弯弯碧水清溪,倒映着蓝天白云,给人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

“现在夏季,是绿色的呼伦贝尔;秋季,草地一片金黄,是金色的呼伦贝尔;冬天大雪纷飞,是银色的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地嵯岗镇党委书记张岭峰,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如今草原上生态变好了,冬天雨雪多,通常年份雪厚30公分,有时下雪达1米深。”

张岭峰是他的汉语名字,他的蒙古族名叫敖日格勒。他身着深蓝色蒙古服装,一口流利的汉语。“我从小在草原上长大,随意到哪家蒙古包,这里的牧民都很热情地邀请你去喝奶茶。我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呼和浩特市教书10年,最后还是回到了大草原,并将妻子也一起带回大草原。她是辽宁人,汉族,上大学认识的,帮我学习、理解汉语。”

张岭峰讲述,台湾作家席慕容来嵯岗镇,他负责接待。席慕容的父母是内蒙古人,1989年之前,她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唯独没有去过自己的原乡。来到故土上,她深情凝注着草原,俯身抚摸着一株株小草,溯源寻根,泪如雨下,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

乡愁就是席慕容诗歌的主题:“……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乡愁,让人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只要触景生情,就会涌上心头。“我们走到外面的世界,走得再远,也走不出这漫无边际的草原。今天,我们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片草原,未来,世世代代守护着草原,就是为后人留住了一份可以体验的乡愁。”张岭峰说。

草原民族,对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着如此的深情守望,与万物众生有着如此的亲和默契。在蓝天、白云和雪山映衬下的草原上,他们用心构筑着自己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天堂。

本报记者王朝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