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动态要闻>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民族特色促旅游发展提速

2015-08-12 16:40:53 | 来源:呼伦贝尔市旅游局 | 作者:许浩成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    如今的鄂温克旗已经接待了上百万的国内外游客,旅游收入以平均14%的速度逐年递增。

拥有20多个少数民族,2009年被授予“中国旅游强县”,2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次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鄂温克旗,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提速。如今的鄂温克旗已经接待了上百万的国内外游客,旅游收入以平均14%的速度逐年递增。

项目建设拉动旅游内需和文化保护

鄂温克旗委、政府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的龙头”,把握旗情、顺势而动,打造旅游品牌,与民族文化相呼应,与“中国旅游强县”相配套,与城市发展、拉动经济相协调。通过充分利用“双百”工程,即百公里旅游景观带和百户千万牧户游工程,在积极做好地区民生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和利用各民族民俗文化;在丰富旅游活动内涵的同时,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去年,“双百”工程拆除和改造广告牌75块、清运垃圾2.69万吨、美化粉刷房屋居牧民12座、美化墙体2.97万平方米、新建围墙2446米、植树4.8万棵,扶持鄂温克族聚集区辉河嘎鲁图嘎查10户牧户游和巴彦呼硕嘎查新牧区建筑群40户牧户游,完成百公里旅游景观带沿线卫生和广告牌匾清理、墙体美化、绿化建设、绿化带围封等工作,带动牧民增收,打造原生态旅游产品。今年,又结合“十个全覆盖”和旅游厕所革命,在S202省道新建星级牧户游水冲式厕所1个和水冲式取暖厕所1个,新建海红公路流动厕所1个,改扩建伊敏河镇厕所1个,设计制作80块标准化管理木质牧户游标识牌。同时,新编“鄂温克旗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整合鄂温克旗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提炼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展示鄂温克旗旅游形象。在开展旅游活动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而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生命力。

特色民族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热点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通过整合旅游资源,融合特色民族文化,依托三个“唯一”,即全国唯一的鄂温克族聚居区、唯一的布里亚特蒙古族部落、唯一的厄鲁特蒙古族部落为抓手,策划原汁原味的特色旅游路线,形成体现狩猎文化的吉登嘎查鄂温克猎民部落、体现鄂温克草原游牧文化的敖包相会(巴彦呼硕)景区、体现蒙兀遗存遗址文化的辉河湿地景区,体现厄鲁特蒙古族部落文化的伊敏苏木,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族部落以及巴彦塔拉达斡尔族部落,充分展示鄂温克旗丰富多彩的多元民俗文化。此外,鄂温克旗70%的苏木乡镇都建有自己的民族民俗博物馆,生动的向旅游者传递着居住在鄂温克大地上的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手工技艺、科学知识、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的民俗文化。

“牧户游”是鄂温克旗旅游业的新兴的产业,较大的牧民家庭旅游景点设施完备,有的牧民累计投资近10余万元,平均每户有六、七个蒙古包或柳条包等民族特色建筑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服务。通过推动牧户游转型升级,充分挖掘特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帮助整理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积极支持做大做强,提升档次。目前,全旗牧户游达到70余户,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户,内蒙古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户;通过借助旅游商品开发项目,鄂温克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达斡尔族民族服饰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地方民族特产加工远销区内外,成功吸引旅游者驻足;通过借助借助旅游景区(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展示会、交易会等宣传项目,将一些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民俗文化向广大游客进行展示,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大大提升了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纪念性和实用性。巴彦呼硕敖包祭祀、鄂温克柳条包营造技艺、布里亚特传统博克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作为重要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量。

民族节庆助力旅游腾飞

“瑟宾节”、“冬季那达慕”、“马文化节”、“敖包相会国际情歌节”等民族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经过了多年沉淀,形成了固定的客源市场与文化氛围,在全国具有不俗的人气与知名度,成为鄂温克旗旅游品牌,带动城市发展、拉动经济需求,为各民族间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增进感情创造平台,提供机会。特别是今年的鄂温克瑟宾节暨全民健身那达慕大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枢”、草原男儿三技以及来自全旗十个苏木乡镇身着不同民族服装代表队的表演成功吸引来自区内外的上千名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驯马、套马等精湛绝伦的马术表演更是赢得了阵阵掌声。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瑟宾节活动首次设置了游客方队。300人的游客方队均由华北、东北地区旅游者组成,在充分彰显鄂温克旗旅游发展骄人成绩的同时,为本届瑟宾节活动平添新的亮点。

节庆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能够充分展现鄂温克旗独具特色的北方多民族璀璨历史,是鄂温克人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活态见证。因而旗委、政府、旗内各相关部门和基层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努力做好节庆活动现场协调会、实地考察、新闻媒介宣传等部署工作,并通过向牧民家庭户提供各项政策与资金支持等方式助力活动,增添色彩。

民族旅游节庆活动无论是前期宣传还是后续宣传报道方面都得到了各界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这与其多年来的经验积累与宣传效果密不可分,当然这也是节庆活动媒介知名度的充分表现。民族旅游节庆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传统民族节庆还是那达慕活动,“赛马、射箭、摔跤”,即草原“男儿三艺”,都是必备的传统赛事。最初的“男儿三艺”是为了借助这种娱乐形式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战斗力的目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全民性的健身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旅游亲身参与体验,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就在于其特色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特”的优势才能够充分展示“名”的地位。当前瑟宾节、那达慕等作为鄂温克旗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正处于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进一步发挥节庆活动的旅游、社会、经济影响力,旗委、政府不仅仅是以蒙古族文化做为各类节庆活动的基础,而是将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北方少数民族多年共同生活的历史背景为主题,充分展示了鄂温克旗多元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多民俗、原生态鄂温克旅游产业。

转型中的鄂温克旗旅游产业,原生态旅游城市形象愈加鲜明,旅游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体系和功能基本形成。从单纯的旅游产业,到结合文化、体育、畜牧、民生等多产业发展模式,鄂温克旗将穿林海、过草原、观禽鸟、看湿地、访古城、品宗教、赏民俗、强体魄、健身心等多元资源有效整合,融入地方民族特色,在奔跑中实现了旅游产业的美丽蜕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