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和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协助下,中、日、韩三国近30多名沙尘暴联合研究专家学者来呼伦贝尔对沙地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2015年,中日韩三国专家共同起草了2015-2019年沙尘暴长期联合行动计划,并获得三国沙尘暴执委会的批准,选择呼伦贝尔草原沙区——完工治沙点、甘珠尔治沙点及辉河保护区沙地蔬林点为联合研究基地。中日韩三国专家学者分别来到这三个治沙点,充分利用中、日、韩三国在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领域的科技优势,重点开展沙尘源区空间识别、沙尘暴成因、扩展及传输机制,沙地植被恢复模式与恢复效果评价、沙地植被稳定维持技术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研究成果,共同应对或缓解沙尘暴对呼伦贝尔草原的危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吕世海:“从1999年开始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环境部长在环境合作框架之下有一个沙尘暴的合作研究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怎么缓解东北亚地区沙尘暴的危害,而且应对沙尘暴的沙尘过程,促进人们提高对沙尘暴的认识而且减少这种危害。”
首尔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恩柱:“今天我们去了樟子松和草原,我们发现樟子松还有其他植被的潜力,通过这次还有过去几年、未来的几年的监测,动物和植被一起调查研究的话,植被怎么治理的比较好,动物怎么管理比较好,这样一起研究的话,呼伦贝尔草原会更绿更美的。”
京东大学大学院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大黑俊哉:“我们中日韩三国专家主要来研究沙化地区如何修复,呼伦贝尔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我对这里的沙原的治理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希望通过生物本能的特点进行环境修复,另外我们会把中国已实施沙地修复成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评价。”
自2007年开始,在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合作框架下,建立了沙尘暴新的联合研究机制。历时8年,先后完成了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及呼伦贝尔沙地野外考察,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北方沙尘暴频发区1981-2010年近30年间土地退化动态和植被覆盖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估,筛选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提出了适应不同气候区域、不同沙化程度的植被恢复模式10项,为促进东北亚沙尘源区植被恢复和沙尘暴缓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