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印记。“瑟宾”为鄂温克语,系欢乐吉祥之意。每年的公历6月18日,鄂温克族牧民扶老携幼,骑马乘车云集草原,参加瑟宾节。具有传统风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枢”运动是瑟宾节上的保留节目,深受鄂温克人民的喜爱。
亘古相传的习俗
古时,每逢瑟宾节,鄂温克族的猎人们都会举行聚会,进行庆祝活动。活动由最尊贵的部落酋长主持,各部落男女老少都会前来参加。活动开始,淳朴而勇敢的猎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虔诚的祭祀“巴伊安奈”神,还举行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猎人们不会就此散去,而是会继续跳舞,直到第二天黎明。
在十六世纪时,鄂温克族人中兴起了“萨满教”,认为“萨满”是“通神者”,可以驱逐病人的邪恶鬼魂。萨满教普及到了各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拥有自己的“萨满”,从此,鄂温克人开始信仰萨满教,以图腾为特征的“瑟宾节”也随之消失。只有在这个时期,瑟宾节虽已消失却从未被遗忘。
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8年3月5日批准恢复了鄂温克族族称,废除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别称,鄂温克族实现了族称的统一。经国务院批准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同时,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温克族分别成立了民族乡。198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成立。根据鄂温克族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广泛征求了对鄂温克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意见,黑龙江地区鄂温克族研究会也参加了此次讨论。在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瑟宾”为鄂温克族节日的名称,节日时间定为每年的公立6月18日,暂定“彩虹”歌为鄂温克族节日歌。至此,“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族代表性的传统节庆活动,得到了最大的支持与肯定。
多元发展的节庆活动
1994年6月18日,鄂温克族自治旗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下,召开了首届"瑟宾节"庆祝活动。此后,每年的公历6月18日各地的鄂温克族群众都会以歌舞、民族体育竞技比赛等活动方式,欢庆“瑟宾节”。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政府也以“瑟宾节”的节庆活动作为载体,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如今观看鄂温克族自治旗“瑟宾节”表演,参与节庆活动已成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
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旗传统的节庆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能够充分展现自治旗独具特色的北方多民族璀璨历史。因而旗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单位和基层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无论是年度节庆活动现场协调会,还是实地考察活动和新闻媒介的宣传工作,亦或是向牧民家庭户宣教和统筹安排等等节前准备事项,都已形成的固有的运作和推广模式。
瑟宾节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附属产业链。其中“牧民家庭游”作为鄂温克旗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得到了最大的实惠。瑟宾节期间,参与牧户民俗游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瑟宾节的举办不仅带动了牧民增收,还充分展现了鄂温克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几年来,通过不断实践和发展,鄂温克旗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与畜牧业产业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牧民兴家富业的和谐发展之路。发展至今,鄂温克旗已拥有牧户游69户,其中星级牧户2家(五星1家、四星1家)。分别分布在锡尼河西苏木、东苏木、伊敏苏木、巴彦嵯岗苏木、辉苏木、巴彦塔拉乡等地区。
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瑟宾节,作为鄂温克族的传统节庆活动,无论是前期宣传还是后续报道方面都得到了各界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这与其多年来的经验积累与宣传效果密不可分,当然这也是其媒介知名度的充分表现。瑟宾节经过多年的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节庆活动的体育竞技项目包括赛马、赛骆驼、射箭、摔跤、抢枢等活动,其中“赛马、射箭、摔跤”并称为草原“男儿三艺”,又称“好汉三赛”,这也是那达慕的传统赛事。最初的“男儿三艺”是为了借助这种娱乐形式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战斗力的目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全民性的健身活动。“抢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瑟宾节的固有节目,集合了鄂温克人在日常游牧、狩猎过程中众多技能,以独特的比赛方式,锻造了鄂温克人强健的体魄和坚毅果敢的性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旅游亲身参与体验,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吸引力就在于其特色民俗文化的内涵,通过“特”的优势才能够充分展示“名”的地位。当前瑟宾节作为我旗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正处于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竞争也是异常激烈。近年来瑟宾节的发展不仅仅是以民族文化做为整个活动的基础,而是将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北方少数民族多年共同生活的历史背景为主题,充分展示鄂温克旗多元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鄂温克旗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