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域辽阔,位居祖国正北方。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不辱使命。忆往昔,大青山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砂石裸露。看今日,万亩草原美如绿毯,蝴蝶翩跹,景色醉人。
科学养殖,为草原提供充分的休养条件
初夏,驱车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毛登牧场牧民钢苏和说:“春节前到现在,我家已经接了200多只羔了,由于去年冬天储备的草料不是很充足,接羔保育期间,一直是‘牧草银行’为我们提供草料。”
钢苏和所说的“牧草银行”,是一家“草都饲草料交易中心”,饲草多时储存草,饲草少时补充调剂,通过在中心交易牧草,牧民不仅能够将秋季剩余的牧草变废为宝,实现增收,更能在冬季牧草缺少或遇到自然灾害时迅速购进,保证牲畜食草安全。
畜牧专家郭峰介绍,草原现在最怕羊啃。有了“牧草银行”,牧民就可以在这个季节放心圈养,保护草原。
近年来,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草畜双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政策。全区共落实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面积11亿亩,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0.4亿亩。按照草原生态保护的需要,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37个旗县依法划定基本草原面积8.4亿亩,做到权属清晰明确,确保了基本草原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
从2011年起,国家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每年下达内蒙古自治区禁牧、草畜平衡任务10.16亿亩。2014年,内蒙古已有5.48亿亩天然草原落实了禁牧政策,4.65亿亩天然草原实施了草畜平衡制度;48万户农牧民享受到每年800元的生产资料补贴;补奖区减畜任务基本完成,四年累计发放草原补助奖励资金161亿元,146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
“我们还要让牧民在支持生态建设的同时致富。”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说。沙葱是草原餐桌上的美味,阿左旗巴彦霍德嘎查沙葱种植基地将野生沙葱首次进行人工规模化种植,标志着阿拉善盟“沙葱产业”开始逐步形成。全盟已形成254座沙葱种植规模,日产量达3000多公斤,是自治区首个沙葱人工产业化种植、科研和保鲜加工基地。目前,全区通过科学种植养殖,很多地区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双赢。
创新生产,在保护生态中推动经济发展
在去往准格尔旗的路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中国产煤第一县”,无论是旗政府所在地,还是大路工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区,记者行驶100多里,居然找不到煤尘的影子。
准格尔旗煤炭资源富集,现有煤矿135座,其中露天开采煤矿57座。2007年至今,审批露天开采和火区治理临时用地7910公顷。矿区环境恢复治理中心工作人员王维忠介绍,每一座露天煤矿在开工前,必须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复垦方案不是煤矿自己做,是土地、林业、环保、农业等部门组织专家做。方案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查清原来有多少树、多少植物,甚至什么土质都记录在案,然后依据原先的标准制定恢复方案,恢复标准只能比原来高。
准格尔旗还推行“谁破坏谁治理”的政策,要求露天开采企业开工前必须缴纳土地复垦保证金。矿山企业治理了,验收合格后退还保证金。矿山企业自己不治理,政府用保证金负责治理。
作为一名来自宁夏的职业经理人,胡凤山已在内蒙古煤化工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这10年,他经历了焦炭价格由每吨几千元到几百元的阵痛与考验。怎么办?转行还是转变发展方式?恰逢其时,内蒙古提出了“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于是胡凤山有了选择——延伸产业链。短短几年,煤制甲醇制芳烃、煤焦油加氢等精细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治沙造林,荒漠化沙化面积双减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开垦、超载放牧等破坏,多伦县风蚀、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流动沙地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
沙化治理,刻不容缓。多伦县被列入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2011年,多伦启动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85万亩。通过飞播种草、封山育林,当年北京头上的“大沙漏”,如今成为一道绿色屏障,锁住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在造林树种选择上,不仅注重生态效益,还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大面积推广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杨柴、沙柳、山杏、山桃、沙棘、旱柳等乡土树种和经济林种。与此同时,引进龙头企业,林业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带动当地农牧民种植户增收。
图布巴图是额济纳旗的“治沙造林标兵”。13年来,他将80余万元退休金变成梭梭苗,种植在荒漠中。每年,他要给每棵梭梭浇3次水,连续护理3年才放手。他种的梭梭苗成活率在95%以上。
如今,内蒙古境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等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内沙化土地净减少443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