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入冬,数十头野猪常常光顾阿尔山三角山林业资源管护站“蹭吃蹭喝”。而那些经常误入居民区的狐狸、狍子以及在公路上散步的熊更是成为了阿尔山的新晋“网红”。
2021年9月,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豹现身四子王旗草原。
2021年3月,包头黄河湿地公园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世界级濒危物种青头潜鸭。此前已连续3年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尾海雕和遗鸥。
林茂草丰、水清岸绿,内蒙古已经成为各类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天堂。而野生动物增多正是生态改善的风向标。
“十四五”开局,内蒙古紧扣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个战略定位,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美丽内蒙古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林长制全面推行,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基本建立,每片林子、每片草原都有了专属责任人;
顺利通过国家“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考核,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
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内蒙古分库通过专家论证,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加速推动我国林草种质资源全面保护;
营造林、种草、沙化土地治理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破坏林地草原案件数量明显下降;
率先开展为期3年的草原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保护草原生态、防范草原灾害、促进灾后恢复的保险保障体系……
靓丽的成绩单,为全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冬日,察汗淖尔湖犹如一面巨大明亮的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铺上了一层闪闪发亮的碎银。这个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经过一年的修复治理,重新焕发出生机。
察汗淖尔湖位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交界处,距离北京直线距离240公里。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察汗淖尔生态恶化,威胁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
内蒙古坚决扛起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主体责任,建立了蒙冀两省区察汗淖尔湿地保护和修复专项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察汗淖尔自治区湿地公园建设。
同时,探索实践“生态修复+产业调整”模式,扎实推进“水改旱”生态修复工程,引导合作社和农户种植旱作农物,减少湖水和地下水抽采量。投入1100万元,完成核心区湖内滩涂围封5.3万延长米,围封面积64.31平方公里,并在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周边村选聘巡护员加强保护。
如今,丰雨季节察汗淖尔水域面积增加到14.9平方公里,生态系统开始改善。
惊喜的变化源于久久为功的保护和治理。内蒙古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绿色内蒙古活力涌动:
——在布局上利长远。编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保护上下功夫。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管理条例》,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全面抓好草原保护与修复。开展草原监测评价工作,全面摸清草原生态家底。聚焦黄河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战略区域,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
——在监管上做实功。开展草原网格化监管试点,推动形成旗县、乡镇苏木、嘎查村三级林草管护网络,林草资源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内蒙古一号”卫星的投入使用,使林草监督管理实现新的技术突破,让更多破坏森林草原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在打击上发真力。全面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违法违规破坏草原林地案件得到彻底整治。
从布局到保护到监管,一系列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硬核措施,持续擦亮内蒙古生态底色。
在青山区、固阳县建成两片面积2000亩以上的碳汇林示范基地;与包钢公司合作建成碳汇林4500亩,合理抵消碳排放量;与企业签订建设15万亩速生丰产林的合作协议,已在固阳县、土右旗完成5000亩建设任务……2021年,作为自治区唯一一个林草碳汇试验区,包头市先行先试,探索森林、草原、湿地增汇措施和途径,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碳汇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内蒙古迎难而上,积极融入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探索林草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价值测算研究、内蒙古草原固碳减排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国家、自治区下达包头市林草保护修复资金3.76亿元,全力推动林草碳汇试验区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新征程上,内蒙古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守护好全区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寄以深情和挚爱的美好家园。(原标题:天朗气清好颜色 绿水青山带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