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左后旗:脱贫致富有“门路”

发布时间:2020-11-23 16:05:00丨来源:通辽日报丨作者:王诺敏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穿行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片片绿洲之间,不仅能见到“沙窝窝”变“金窝窝”,更能感受到民心向好、干群同心的精气神。

住进安居房、喝上清洁水、享受公平优质教育……一件件看似简单的点滴小事,汇聚起来令人无比振奋。如今,穿行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片片绿洲之间,不仅能见到“沙窝窝”变“金窝窝”,更能感受到民心向好、干群同心的精气神。

科左后旗于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革命老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065户34261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为目标,举全旗之力、集全旗之智,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七年不懈奋斗换来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

产业支点撬起贫困之基

找准路子,赶着黄牛奔小康。科左后旗把黄牛产业作为群众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鼓励贫困户贷款饲养基础母牛,利用项目资金帮助建棚舍、窖池,围绕提高养牛经济效益搞服务、作配套,引导群众种草养畜、养牛致富。目前全旗黄牛存栏82.3万头,贫困户养牛6.86万头,人均2.4头,养牛成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2017年,科左后旗被列入全国首批养殖大县名录。

治理风沙,修复生态拔穷根。该旗持续开展科尔沁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通过生态治理工程吸纳贫困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年人均工资2万元左右。同时坚持生态惠民,鼓励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林果经济、培育树苗等渠道,实现年人均增收742元,让“沙窝窝”变成“金窝窝”“银窝窝”,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美丽与发展双赢。

民生实事绽放幸福笑脸

脱贫攻坚不仅让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也让贫困乡村村村有歌声、户户有笑脸,更让生长于此的草原儿女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该旗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强化教育保障,先后投资5.3亿元,改善农村牧区办学条件,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强化医疗保障,在全区率先推行“家庭病床”服务,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惠及群众21155人次,为患41种慢病的贫困人口开展送医送药服务,有效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强化住房保障,改造、维修危房16288户。强化饮水安全保障,坚持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相结合,全旗858个村屯水质、水量全部达标。强化社会兜底保障,贫困户中享受低保人员达7147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5.1%,为符合条件的1968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了养老保险,创设“精准防贫保险”,筑牢“防护墙”。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和中央机关定点扶贫,北京市怀柔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063万元,1.1万名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2019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科左后旗退出贫困旗县序列,成为通辽市首批摘掉“贫困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同年10月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生态扶贫案例”“黄牛产业精准扶贫案例”入选2019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应邀参加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并作交流发言。这一系列成绩和荣誉,是对科左后旗改天换地、涅槃重生的生动写照,更是对科左后旗生态立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富民强旗发展经验的高度认可。在中国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中,科左后旗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了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答卷,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扶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