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审美如何影响人类生活

发布时间:2019-10-18 09:35:28丨来源:绿色时报丨作者: 林晓辉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森林所呈现出的整体美感首先是和谐美:在不影响整体和谐美的前提下,乔、灌、花、草根据自身的习性特点,安其位、守其分,尽其所能的吸收属于自己的阳光雨露,这才有了万物共生共荣的多彩谐奏。

    森林是“地理景观要素”,是大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主要的自然界审美对象之一。

森林斑驳之美(摄影:吴兆喆) 

  森林对人的审美感观体验主要是形、色、声、嗅4个方面,审美趣味体验主要是节奏韵律、四季更替,审美情感体验有喜、怒、哀、乐,审美道德体验有真、善、假、丑等。

  森林在整体形态上具有远近高低不同的形态特征。从个体形态上看,分乔灌草三大分层,不同的树、花、叶各具情态。在色彩上,森林无所不包,异彩纷呈。在声音上,森林中有风雨雷电、虎啸猿啼、鸟鸣虫啁、泉咽瀑响。在嗅觉上,森林散发出各种花香、果香、药香,当然也不乏各种恶臭。森林给人的审美感观体验是立体全方位的。森林成为画家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在中国,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山水画派来描其形色,又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山水诗派来状其情貌。

  森林展露于天地之间,本身是自然界整体中的一部分,其生长、运动规律和地理形貌完全吻合,纵向的蜿蜒延伸和横向的起伏波动构成了一个复杂交错的立体曲线四维空间。这些曲线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完全是天地自然、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形态,其线条的刚柔、长短、顿挫构成了无比丰富的节奏韵律美。从赤道到两极,不同纬度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从海平面到数千米的高山,不同海拔也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纬度和高度差所形成的不同气候带,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物候带的形成,不同物候带的林相和物种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这是不同物候形态的节奏韵律美。随着四季轮换,各物候带四季森林景观又会呈现出季节性、规律性节奏韵律变化。

  由于森林具有体量庞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征,使之很轻易就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又开放的自循环系统,具有很强的呼吸吐纳能力,因此具有了生命体的情感表征。森林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节点呈现出的不同表征,在不同民族心理、传统文化和个体差异观照下,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正是艺术美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森林是情感化的艺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二字将森林上升到哲学层面。在这种层面观照下,森林最突出的是其“本真”的流露。一切虚假的造景,如塑料森林、金属森林、模拟森林等,因其不具备生命活性而使人无法产生真实的审美体验。懂得尊重森林,尊重自然生态的规律,不去破坏它,不去扭曲它的真实存在,它必回馈你以“善”,反之,它必惩罚你以“恶”与“丑”。有时,森林的惩罚依然表现了它的“真”:促使人类反思自身的不道德行为。于是,森林以其“真”而上升为人类道德、行为的导师。正是这一点,森林不仅有而且超越了美育的功能,上升到道德教化的层次。

      读懂森林生态美

贵州荔波小七孔水上森林美景(摄影:陆欣 )

  森林所呈现出的整体美感首先是和谐美:在不影响整体和谐美的前提下,乔、灌、花、草根据自身的习性特点,安其位、守其分,尽其所能的去吸收属于自己的阳光雨露,这才有了万物共生共荣的多彩谐奏。

  一片健康的森林向来是以整体性的面貌存在的,整体性越庞大、越完整,生物多样性也就越丰富。在万物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下,森林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功能才会越强大。森林最忌单一性,一旦单一也就失去了生态功能,难以为继,诸多森林生态美也就失去了凭依。

      森林生态美给人们带来启发、感染和提升

7月13日,新疆和静县巩乃斯镇的森林间,一只松鼠在享受盛夏阳光(摄影:确·胡热)

  美的东西总是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森林生态美因为具备了艺术审美诸要素,也就有了艺术价值,具备了美育教化功能。美育,尤其是包括森林在内的自然生态美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地方,是其潜移默化的自然渗化,并且是在人类自然本性需求的前提下主动接纳,润物无声,只诱惑不强迫。老子的整部《道德经》阐述的基本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提出一切不合乎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的社会化行为都是错误、不道德并会受到惩罚的。中华民族向来是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然、投身自然,并善于从自然当中汲取养分,提炼升华,为我所用的民族。中国的书法、绘画、建筑、医药、武术、烹饪,以及民俗、节令、日用等无不是从自然中受到影响或得到启发。而就人本身的志趣、理想、情操方面,森林作为一个整体的多样性存在更是对中国人文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玄奘的《大唐西游记》、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他们在河山游历当中所受到的美育之功不言而喻。西方文化里对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美育同样推崇备至:罗曼·罗兰著的《贝多芬传》里记载,对贝多芬来说,“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他酷爱花木、园野、云露、溪流、常常不戴帽子,冒着太阳或风雨,独自在田野散步,他的许多乐曲的主题,据说就是坐在一个名为“显痕勃伦的树根”上构思出来的。爱因斯坦一生酷爱自然美景,经常置身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最放松、最专注的状态……许多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从大自然领悟到事理的真谛,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美育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教化中从来没有缺席过。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河北林场内天然林区密布,森林资源与动植物资源丰富(摄影:鲁丹阳)

  森林生态美作为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美学品格,并且影响到人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品格。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诗歌分为雄浑、纤秾、沉着、高古、典雅、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这些品第既符合自然景观所流露出的美学品第,也符合人类审美中油然而生的情感品第。实际上,森林生态美并不局限于这些审美品第,后人总结出了更多。诸多情感体验,化育了人们的精神修养,反过来,人类的各种精神情感往往又很自然地借助自然山水、森林景观得以寄托、抒发和宣泄。中国的士人阶层热衷山水,喜欢在山水当中读书、隐逸、悟道,将归隐山水田园作为自己不与浊世同流、洁身自好的行为表现方式。森林是志趣高洁者精神、道德、理想的寄托和归宿。当无法做到彻底归隐的时候,他们会将森林、山水微缩整合之后,以更附合自身精神理想的要求引入城市,“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成就了独具韵味的中国园林。中国儒家把人生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服务对象称为“天下”“江山”,这个“天下”“江山”里装着他们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理想追求、家国情怀——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在这个众美并俱的精神家园里,所有的人都浸泡其中,欣喜接纳,化育了自身,也化育了社会人文的和谐秩序。

      (作者: 林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