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做活“水文章” “塞上江南”展新颜

发布时间:2019-01-10 09:30:11丨来源:人民网丨作者:李建国丨责任编辑:李雯

2017年以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塞上江南”展新颜。

内蒙古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在这片土地上,自然资源丰富,天蓝水净,拥有很多湖泊海子,是著名的“塞上江南”“瓜果之乡”。

2017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塞上江南”展新颜。

乌梁素海风光

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

乌梁素海是地球同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按照“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治理思路,累计投资32.7亿元,积极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尤其是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乌梁素海流域作为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立覆盖乌梁素海全流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有效改善了乌梁素海水体环境,乌梁素海点源、面源、内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遏制点源污染。在乌梁素海流域上游源头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减少泥沙流入黄河,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在流域末端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扩大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行动,加强在线监管,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废水循环利用,2018年全市中水回用率达到60%,力争2019年年底全市5500多万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全部再生利用,中水回用率达到100%,实现“零入海”目标。

推进内源污染治理。实施建设乌梁素海网格水道工程和乌梁素海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及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推广项目,进一步加快湖区水体循环,减轻乌梁素海内源污染。

面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调整农业种植方式,改良耕地盐碱化,实施改盐增草兴牧工程,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从源头控制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从而减轻对乌梁素海的外源污染。

持续加强生态补水,改善湖区水质。按照“补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近几年每年平均向乌梁素海补水2.5亿至3亿立方米,促进改善乌梁素海水质。据统计,2005年以来,对乌梁素海连续13年的生态补水,已累计完成生态补水近20亿立方米。

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目前乌梁素海湖区水质污染明显减轻,水质显著好转。据环保监测,目前湖区整体水质已由原来的地表水劣Ⅴ类转变为整体Ⅴ类,局部区域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河套灌区总干渠节水改造施工

河套灌区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

巴彦淖尔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属于没有引黄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黄河流经该市345公里,堤防279公里,现有引黄灌溉面积900多万亩,年均引黄水量48亿立方米左右。河套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和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也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油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2017年8月,巴彦淖尔市印发了《巴彦淖尔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巴彦淖尔市结合水情实际,借助河长制平台优势,将河套灌区所有支以上的770条渠沟道全部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和管理体系,并将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延伸到了村级,形成了市、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确保每条河流、每座湖泊海子、每条渠沟道都有具体责任人、工作职责、考核标准,形成权责明确、区域统筹的河湖渠系管理体制。

此外,各旗县区河长办针对河长组织体系制作了“河长组织结构图”,河长体系一目了然,责任明确,各级河长齐抓共管河湖治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同时将有关河长工作政策、文件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汇集装订成册,制作了河长宣传口袋书、购物袋、纸杯、抽纸盒等,以多种形式对社会、农牧民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参与率,为深入推进河长制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基础上,巴彦淖尔市正在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目前全市湖泊名录已核定编制完成,市级湖长制工作方案已出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了湖长制。

站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将把巩固完善河湖长制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严格落实点源污染治理、面源“四控”行动、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13个工作办法。全面摸清和清理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突出问题,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2018年年底前“清四乱”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解决好河湖渠沟管理保护重大问题,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