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丛中藏金猴 记湖北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的发现研究历程

发布时间:2019-01-09 13:28:43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纪松涛丨责任编辑:李雯

在地处北纬31度“华中屋脊”神农架的唯一绿洲上,居住着一群美丽的原居民,它们淡蓝的面孔上嘴巴大而突出,鼻子因极度退化没有鼻梁,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平日以百草为食,金丝披头,气质超凡,这便是“金丝猴”。

森林消防员与神农架川金丝猴沟通

金丝猴作为人类的近亲,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研究金丝猴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金丝猴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指示性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种群生存力的发展备受世人关注。

在地处北纬31度“华中屋脊”神农架的唯一绿洲上,居住着一群美丽的原居民,它们淡蓝的面孔上嘴巴大而突出,鼻子因极度退化没有鼻梁,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平日以百草为食,金丝披头,气质超凡,这便是“金丝猴”——我国特有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漂亮和珍贵的猴类之一。

神农架金丝猴种群为川金丝猴湖北亚种,共8个种群,数量1280余只,主要活动在神农架区域的大小千家坪、大小神农架、金猴岭、大龙潭、罗圈套等海拔1680-3000米针阔混交林里,居住在约210平方公里仙境般的原始密林中。

在我国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4个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单物种中,唯有川金丝猴毛色金黄,周身披有赤褐、金红、银灰色长毛并伴有大量黑褐色底毛,在阳光照耀下,金彩熠熠,美名也由此所得。

神农架金丝猴发现过程  

19世纪末期,中国文化远波海外,西方人在瓷器和国画上见到身披金色毛发的动物时,以为只是国人臆想的动物。1865年5月,猎手们为法国传教士佩尔·戴维在四川宝兴境内捕到6只长尾巴的猴子。

戴维在5月4日的日记中记述了发现金丝猴的经历:“我的猎手在穆坪东部地区等候了两个星期。今天回来时,为我带来了6只仰鼻猴。这种猴子的毛色金黄可爱,身材健壮,四肢肌肉发达。它们的面部特别奇异,鼻孔朝天,几乎位于前额上,像一只绿松石色的蝴蝶停立在面部中央。它们的尾巴长而壮,背上披着金黄色的长发,长期栖息在最高雪山的树林中”。因它们闪闪发光的金黄色的皮毛,结合当地“长尾巴猴”的叫法,戴维给它们取名“仰鼻猴”。

1870年,法国科学家米勒·爱德华兹根据戴维送回的标本和记述,首次对四川宝兴的金丝猴进行描述并于1874年根据旧时十字军总司令苏雷曼夫人的名字roxellana(罗克塞兰娜)为其定名为“川金丝猴”(拉丁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外动物专家都认为川金丝猴仅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陕西境内,神农架不可能有金丝猴存在。1977年,鄂西北奇异动物科考队到神农架考察时了解到,在神农架的千家坪、红花营、长岩屋,生活着一种特殊黄色毛发猴子,尾巴与身体一样长,面部天蓝色,背部毛色灰黄,常年树栖。于是,考察队员在描述区域苦苦寻找,1978年在神农架长岩屋采集到2只金丝猴实体,用福尔马林浸泡后送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最终被确认为川金丝猴。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民壮首次对外公布神农架有川金丝猴的分布。

神农架金丝猴保护历程

金丝猴属我国特有珍稀灵长类动物,与大熊猫、白唇鹿和白鳍豚并称“四大国宝”。由于皮毛珍贵,自公元前3世纪到上世纪中叶,滥杀情况严重,达官显贵享用其皮毛制成的卧褥、鞍被、坐毯风行一时,加之饲养繁殖难度大,种群急剧下降。

为更好保护研究川金丝猴,早在1956年-1976年,北京动物园曾搜集捕捉至少8只金丝猴,在北京展出,并掌握了繁殖技术。上世纪70年代到2013年底,我国共在37家机构成功饲养川金丝猴362只。

1984年11月和1986年6月,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牵头,携带1对川金丝猴,分别赴美圣地亚哥和洛杉矶对外展出,这也是川金丝猴首次走出国门,受到西方游客喜爱,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

1986年,金丝猴“阳阳”“虹虹”在西雅图和波特兰展出,很多人报名争当饲养员。7月14日,这对“夫妇”在波特兰生下“美美”。仅几小时,就有60余人到展出地抢新闻报道,导致游客最多一天达2万人。不料,准备回国时,当地政府以“美美”是中美合作成果为由,拒开离境证明,让其定居美国,后经我国政府干涉和国际舆论压力,才准予放行。

冬季是人工补食实验最佳期,而金丝猴警惕性特别高。2005年,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金丝猴考察小组。这支平均年龄仅24岁的队伍,背着帐篷、睡袋、望远镜、干粮等装备,穿梭于渺无人烟、荆棘丛生的森林,跟踪观察金丝猴,历时1年多时间,考察小组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接触金丝猴,在冬季食物匮乏时,利用自然食物诱导金丝猴采食人工野外补充的食物,使人工补食实验取得了成功。项目的成功,解决了金丝猴因冬季食物匮乏导致部分死亡的重大难题,实现了理论和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人工补食技术体系,搭建了完整的研究平台体系。

2006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李义明合作开展神农架金丝猴栖息地及季节性利用研究,并于2007年12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

2012年2月23日,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了我国首个专门研究金丝猴的“国家林业局(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搭建金丝猴研究平台,凝聚国内外专家聚焦神农架金丝猴保护研究,解决保护中瓶颈问题,为有效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历程

神农架是中国金丝猴分布最东端,也是种群中数量最少,遗传多样性最低,最具研究和保护价值的物种。多年来,神农架保护区进行日常巡护、红外监测和跟踪观察,收集大量资料,探索性地进行金丝猴保护生态学研究。

1989年10月至1990年5月,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朱兆泉、贺德贵等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其仁合作,采用野外跟踪直数的方法对神农架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分布、种群结构进行了调查,确定了神农架有金丝猴2群,数量501只,栖息面积85平方公里,分布密度为3.53只/平方公里。

神农架地形、地质构造复杂多变,悬崖陡峭,谷深林密,曾发生多起山民迷路失踪事件,但却是金丝猴的世外桃源。

2004年-2009,时任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所长的杨敬元主持实施“神农架金丝猴保护生物学”项目研究,带领小组冒着生命危险进山入林,对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进行系统研究,在金丝猴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篇,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为呼吁社会参与神农架金丝猴保护活动,激发和提高公众热爱自然的思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06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先后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举办了“中国神农架金丝猴保护研究论坛”“中国灵长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关爱野生动物,保护金丝猴”等会议活动9场次,并在2011年12月,经湖北省科技厅批准,创建神农架金丝猴保育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始涵盖金丝猴保护遗传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实验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计划,国家林业局行业专项、湖北省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开展神农架金丝猴保护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余篇,出版专著6本;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7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博士11人,硕士43人,2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金丝猴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保护金丝猴,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金丝猴,让神农架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使人与金丝猴同在蓝天下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