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九大主导产业链,绿色生态农牧业一马当先。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突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以调整种养结构为抓手,全力推进节水农牧业、生态脆弱地区禁牧保护工程等,加快绿色生态农牧业升级改造,打造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全面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抓住“水”做好农牧业可持续文章
“浇苗不浇空地、苗眼见湿却不见水流”,这是今年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新的农业用水模式。在项家村国际高标准玉米种植示范区内,采用了精准滴灌、温湿度控制等多种高效节水措施,节水达50%以上。
通辽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强市富民的根本途径。
为进一步明确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方式、思路,通辽市制定了《通辽市2018——2020年高效节水农业三年发展规划》。
通辽市以推动绿色生态农牧业建设为主线,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其中2018年完成400万亩,2019年、2020年分别完成300万亩。
此项目涉及通辽市8个旗县区,其中重点是科尔沁区、开发区等地下水超采区以及开鲁、科左中旗等产粮大县,这几个县区建设任务占全市总任务的69%。项目统一按照浅埋滴灌等精准高效节水标准实施,同步配套安装水电智能计量监测设施;大力实施水肥一体化和浅埋滴灌相配套的农艺农机生产管理技术,玉米一增四改、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机械化生产等技术集成配套、广泛应用,2018年水肥一体化面积300万亩以上,玉米的田间管理、单产水平和商品品质处于东北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目前,通辽市农业高效节水主体工程已完工427.9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07%,各项目区按照节水工程标准要求完成播种418.3万亩,其中浅埋滴灌310.5万亩、膜下滴灌56.5万亩、管道输水2.9万亩、喷灌48.4万亩。各旗县区在主要公路沿线和重点区域共规划落实核心区30个,面积约183万亩。
进一步优化粮、经、饲结构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通辽市大力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大力推进粮改饲,加快转变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引导农牧民大力推进粮改饲,发展整株青贮玉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590万亩。引导农牧民发展甜菜、圆葱等经济作物,全市特色作物达324万亩。扩大绿色、有机、高端产品种植面积,2016年种植红干椒45万亩、荞麦36万亩、药材7万亩。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牢牢抓住粮改饲这个突破口,重点推进“增牛、稳羊、猪禽规模化养殖”,稳步扩大畜牧业比重。2017年牧业年度,全市牛存栏338万头、羊存栏1127万只,生猪存栏512万口。全市牛、生猪存栏均位居全区第一位,已经成为自治区第一产肉大市。
大力发展品牌农牧业
品牌强农强牧是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体现。
通辽市制定主导产业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37个,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45万亩。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全市“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企业总数796家,产量150万吨。科尔沁牛、通辽黄玉米、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扎鲁特葵花籽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拓展农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健全从农田牧场到餐桌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年内实现10万头肉牛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让农村土地“活”起来
不断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全面开展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牧民土地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积极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建设农村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建设,促进耕地规范流转。2017年,全市流转土地规模经营378万亩。
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日益发展壮大,带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全市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2万多家,其中百亩以上种粮大户9000多户,养殖大户5000多户,家庭农牧场313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百家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已建立起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35万户农牧民实现了产业化增收,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划定草原生态红线,通过区域禁牧和轮牧、休牧,推动北部草原保护工程。2018年以来,扎鲁特旗全力推进千万亩草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工程。按照“南治沙、中节水、北禁牧”的总体部署,通过健全完善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宣传发动、持续调优畜群结构、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全力落实扶持资金等措施,将全旗1828万亩草原全部划定为禁牧区,所有小畜实行全年禁牧、舍饲养殖,大畜实行舍饲或半舍饲、划区轮牧,建设以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的畜牧业发展创新模式,沿304国道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带,率先打造阿日昆都楞镇西巴彦查干嘎查现代畜牧业示范点,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来源:通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