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西北部,北与蒙古国南戈壁省交界,有184.4公里边境线,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是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有自治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和仅次于满洲里的综合口岸—甘其毛都口岸。
乌拉特部族系蒙古民族的一部分,是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代后裔,以善于制造枪、炮及其它器皿而著称,曾被圣主成吉思汗命名为“乌拉特”(蒙语意为能工巧匠)。乌拉特蒙古族的婚嫁习俗,以其独特的风格区别于其它部落的婚礼。其全过程可分为求婚、订婚、娶亲、拜火、回门5个环节。
1.求婚。乌拉特蒙古族求婚,在解放前是父母包办。求婚时找个代理人,蒙语叫“照齐”,即“媒人”的意思。媒人另找一二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前往女家。之后,先将四个圆饼入盘摆在桌上,接着给女方老人敬酒,献上哈达,同时提出为某某人家的孩子求婚。对方老人如果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求婚。
2.订婚。订婚比求婚略复杂。带的礼品有整羊、白酒、圆饼、哈达等。男方到后,先将礼品敬献给亲家,而后敬酒,再坐下来商谈彩礼。蒙话叫“玛拉萌格”。彩礼包括牛马驼羊,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可多可少。谈彩礼的过程实际上是坐唱过程。蒙语叫“乃日”,是联谊的意思。宾朋贵客坐上席,放乌查(即羊背子),敬酒,念敬酒辞,唱敬酒歌。敬酒歌由女方请来的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东南角歌唱,每唱一次歌大家饮一次酒,待唱完三支歌后,在座的人们回唱一支歌,敬歌手一盅酒。
3.娶亲。娶亲是乌拉特婚礼的高潮。娶亲时娘家也待客,放乌查、敬酒、唱歌、举行坐唱,等待男方娶亲到来。还要请一位能说、能唱、能喝酒的总代东。娶亲时陪同新郎的有媒人、伴女婿和长辈各一人,青年男女数人,念唱赞词者一人,共约六、七人。
4.拜火。汉族习惯是拜天地成亲,蒙古族则拜火成亲。拜火是乌拉特婚礼的又一高潮。新娘来临之前,男方接待客人进行一般性红火。得知新娘来临,长辈不出门迎接,只是同辈人出门迎接。新娘下马时,必须有人搀扶,脚不得着土,必须踏着地毯或毛毡入新房。
而后进行梳头,佩戴首饰,身着新装,准备拜火。乌拉特的习惯是先拜火,后拜父母双亲和长辈。而且只是新娘一个人拜火,此时新郎则在忙于给来宾敬酒。新娘拜火时头蒙纱,不得露出脸来。拜火和拜见老人时,只是在蒙古包的东南角炉灶前磕头,而且这种磕头不是趴地磕头,只是点头表示(因为新娘头上带有至少十斤重的首饰,不便趴地)。
新娘磕头以辈数和年龄为序,总代东念唱长辈和来客称呼,念一个点一次头,女伴在一边压头。磕头时长辈们都有礼品,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圆。赠送牲畜时必须是生产母畜,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这时青年们从外面将门推住,不让新娘出。新娘只有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或糖块送给他们才可出门。这和汉族习俗中耍笑新娘是一回事,但蒙古族习俗中,要耍笑新娘只有在这个时候,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像汉族那样闹洞房。更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5.回门。乌拉特婚礼中的回门,由婆婆领上儿子和儿媳,带上整羊、圆饼、白酒前往女方家。时间上没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礼后的适当时候,或者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回门时,娘家也要举行酒席宴会,款待女婿和亲家。
乌拉特婚礼是巴彦淖尔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名片之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第二届“敖包相会”——大型集体蒙古族体验式婚礼,定于2018年7月8日-10日在乌拉特中旗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隆重举行。准备结婚的、为父母举办金婚、银婚、钻石婚的均可报名来体验这场别具一格的草原上婚礼。
(稿源:乌拉特中旗旅游局、 巴彦淖尔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