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民乐组合”
出了鄂前旗敖勒召其镇,沿着昂敖线向东南前行,在路标42公里处便是温都尔塔拉丰情园餐饮部落了,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已经萌绿的草丛中,不远处的牛羊悠闲地踱步于蓝天白云下,一番三月牧野美的景象,甚是浓烈。
一座民族风情的别墅既是主人的新居,也是一个小型的奇石文化展览点。白瓷小碟里,有黑色的木耳、白色的银耳、褐色的片状猪肝、晶莹剔透的冰糖……一个个木质隔断上,都被这些以假乱真的石头“凉菜”挤得满满当当,主人道格通毕力格不曾想到,这一收藏爱好居然有一天会成为“聚宝盆”,帮他吸引来不少客人。
200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道格通毕力格回到家乡敖勒召其镇搞牧家乐,随着一份厚实家底回来的还有大大小小90多盘“凉菜石”,这是周围农牧家乐所不具有的“文化标签”。当6个蒙古包相继开始对外营业,银川、靖边来的客人除了参加骑马观光草原、篝火晚会、水上垂钓、沙漠开车娱乐等项目外,都要特意去欣赏一下这些出自大漠草原戈壁的奇石。这一特色给道格通毕力格带来不少惊喜,每年牧家乐营业收入可达50万元。
其实,在鄂托克前旗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上,让文化与旅游比翼齐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关于如何踏上渐热的乡村旅游业的“调子”,弹出一首独具特色的优美乐章还真不是小题大做。鄂前旗的做法是充分弘扬民族文化的魅力,让每一户农牧家乐有特色、成品牌,在“乡村旅游宴”上烹饪出一道道“文化餐”。
这一点,昂素镇文化旅游协会会长孟克巴雅尔深有体会。在兄弟六人中年龄最小的孟克巴雅尔有个好脑子,他经营了一家名为“蒙古情歌”的牧家乐,还组建了一个“亲兄弟民乐组合”。在他的家里,墙上、炕上,都是各种乐器,老大吹笛子,老二拉三弦,老三敲扬琴,老四拉四胡,老五老六使的是马头琴,唯一的姐姐是一名打琴手。他们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热爱蒙古族音乐像热爱草原一样,都是在六七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蒙古族传统乐器了。游客在他们的蒙古包里,不仅能吃到纯绿色的手把肉、奶皮子等传统蒙古吃食,还能聆听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蒙古族音乐。
“互联网+”促发展
村美人要富,准旗把“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到农产品的销售上,让乡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远。
准旗本土电子商务平台“淘不出手”,缩短了农牧民与市场的距离,为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搭建了便捷的通道。100多只鄂尔多斯山羊一次性发给四川买家;十二连城小番茄有了自己的品牌身价倍增;五家尧的草莓种植面积一年扩大2倍……近百种准旗特色农产品还带着泥土的清香和农牧民的希望,出现在“淘不出手”O2O线下社区体验店里,广泛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众筹”发力,让准旗贫困户的羊卖到“北上广”。为了解决贫困户卖羊难的问题,准旗扶贫办联合漫瀚农业科技公司,开展了“冬日暖羊——扶贫众筹”活动,通过电商平台为贫困户增加收入,20天的时间,大约有100多笔订单,认筹的资金全部送入贫困户手中。活动不仅为扶贫寻找到一条新路径,更开拓了电商在农村牧区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