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沐浴文化的阳光
通辽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草原书屋”“牧民之家”“家门口的大学”“咱农牧民的艺术团”“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老百姓用这样的话语描述身边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亲切中透露着喜悦与自豪。
文化活动接地气拉近与群众距离
“赶紧走,去看展演啊,去晚了可就没好位置了。”5月23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道乃营嘎查一片欢腾的景象,马头琴声,潮尔声,优美的歌声,伴随着村民们的欢笑声,响彻整个村落。原来,“紫郡城杯”科左后旗科尔沁“非遗”百团千场展演启动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8点刚过,道乃营嘎查“牧民之家”门前广场南侧的小舞台,就被村民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满满当当。他们有的撑着伞,有的拎着小马扎,他们中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也有欢蹦乱跳的孩童。记者看见三名少妇怀抱婴儿挤在人群中,便问其中一位:“这大热天的,把这么小的孩子抱出来,不怕中暑吗?”这位少妇用一口生硬的汉语笑着说:“展演可是大事儿,每个村的节目都有,必须参加,孩子放在家里没人看,只能抱来了!”
随着展演的正式开始,幽默诙谐的好来宝,美妙动听的科尔沁叙事民歌,曲调悠扬的马头琴、蒙古四胡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乐器演奏,赢得了观众如潮的掌声。“能把这些极具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表演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再辛苦再累,都值!”演员们在忙碌中透露出兴奋。
演出现场围拢着很多对“非遗”怀有深厚感情的农牧民,他们纷纷举起手机、照相机,把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下来。
“这次全旗各苏木嘎查选出的102个艺术团,将在各自的嘎查陆续演出10场,选最精彩的一场参加评审,最后评选出20个优秀团队去参加科左后旗第二届农牧民艺术团汇演,好戏在后头呢!”道乃营嘎查书记霍日鑫激动地说。
看到群众观演热情高涨,科左后旗文化局局长孙平很欣慰:“科左后旗在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侧重科尔沁民歌、蒙古族器乐演奏、蒙古族曲艺等表演,通过培训、创作、比赛、展演等形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目前,全旗有农牧民艺术团198个,他们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大多属于‘非遗’范畴。此次展演,就是要向群众展示科左后旗‘非遗’种类和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咱农牧民的精神面貌。既培育了传承土壤,又活跃了文艺活动。”
新农村建设要有山有水有乡愁,文化元素和符号是最美的乡愁。科左后旗把传统文化符号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守得住“乡愁”,为经营好“未来”带来强劲的精神动力。
文化向基层延伸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以前咱庄稼人种地都是靠力气,现在增收全靠科学。如果还按以前那些老一套做,起早贪黑的挨累不说,还少打粮,只有多学点科技知识,才能种好地多打粮。现在是农闲,大伙儿都忙着‘充电’学本领,谁也没时间在牌桌上耗着了,一样种地打粮打得不如人家多,那不让人笑话。”11月12日,库伦旗六家子镇九家子村“草原书屋”内,正捧着一本《蔬菜大棚种植新技术》学习的农民张海林告诉记者。从牌桌转向书桌,如此巨大的反差来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进入冬季,农业生产基本停歇,农牧民已经忙活了大半年,本该喘口气好好歇一歇,但是库伦旗许多农牧民刚刚忙活完秋收,又钻进了“草原书屋”捧起了书本。据统计,该旗已建成“草原书屋”186个,实现了村级全覆盖,共有粮食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蔬菜种植、食用菌培育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书籍近30万册。另外,该旗还加强了对“草原书屋”的管理,每村指定一名村级图书管理员,建立登记、阅读、借还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科学管理工作机制,让“草原书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与“草原书屋”里忙“充电”的农牧民不同,库伦镇马家洼子村党支部书记谢艳杰天天忙着在网上查找致富信息。谢艳杰说:“作为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带领大家致富,但以前没有网络,信息一点也不灵,也不知道种啥、养啥最划算。现在好了,一些市场信息、种养技术在网上都能查到。”像谢艳杰一样,通过互联网查询信息、学习科技已成为库伦旗农牧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该旗还积极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专家以及农村致富能手,以“科技下乡”为载体,通过集中办班、分类指导、现场演示等形式,把最新的市场信息、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和一些发家致富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农民,让农民通过参加培训获得致富本领。入冬以来,该旗已培训农牧民群众1万多人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1万余份,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
在市旗两级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库伦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速向基层延伸。在47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座崭新的文化站、图书馆、“草原书屋”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卫星、互联网将文化的营养输送到农牧民的家门口。
文化惠民工程的迅猛推进,缩小了城乡间巨大的文化差距,改变了农村地区文化生活贫乏落后的面貌,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前些年,放电影的活辛苦不说还不挣钱,谁愿意干啊?现在是政府埋单,保证节目质量。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员就赚200元,干的劲儿劲儿的!”库伦旗芒汗苏木早布日根塔拉嘎查书记海峰说得很实在。
如今,在我市偏远农牧区,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夕阳西下,鼓乐声从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呼和格乐嘎查农家文化大院里传出。
农家文化大院的舞台前,五六十名村民,高高低低地站得满满当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没化妆,不打扮,大伙儿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
原来,这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术团——呼和格乐艺术团排练时的情景。
排练的队伍前,呼和格乐艺术团团长王彦声音洪亮:“这次我被评为‘中国好品牌文化形象大使’,颁奖时,央视的记者问我,咱农民艺术团给乡亲们带来了什么?我说,农民艺术团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快乐自豪,还增强了凝聚力,唤醒大家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唱出了品牌,唱出了和谐。”
王彦转身问村民:“我说得对不对?”
“对!”村民们齐声回答。
2010年12月,由50余人组成的呼和格乐民间艺术团正式成立。由于当时只能在村屯中演出,达不到广泛宣传的效果,于是,呼和格乐民间艺术团建立一个网站。网站开设了“时事新闻”“演绎视野”“词诗作品”等19个栏目。成员们积极创作好来宝、快板、三句半等“接地气”的文艺作品,讴歌新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硕果。同时,结合本村实事为艺术团编写群口快板“党的领导就是好”,三句半“我是农民”等30余个节目,并在城乡舞台上亮相,深受群众喜爱。他们创作了歌颂家乡的诗歌40余首,已编辑成册,均在网上播出;实地录制的村北坨子沙漠变绿洲等6篇报道及艺术团唱“红歌”等100余个节目全部在网上播发,小小网站已成为展示通辽新农村建设的窗口。
“从前咱们农闲时上午围着牌桌转、中午围着酒桌转、晚上围着麻将桌转。现在咱们村艺术团的乐器一响,我们的心就活了,再也坐不住了!”村民们说,艺术团把他们的心拴住了。
2012年,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1.2万个社区热情参与。经过精心准备,呼和格乐民间艺术团向社区网络春晚组委会传去10多个节目,由于节目地域特色鲜明、草根文化浓郁,荣获“优秀组织奖”,舞蹈《快乐的挤奶员》则荣获“入围奖”。从2012年起至今,该团连续三年向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报送节目,并制作专场,大多歌舞都是自编自导的,报送的节目一次比一次有特色,深受广大网友和全国各地社区居民的喜爱。在2014年第三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上,呼和格乐艺术团分别获得 “优秀组织奖”“最佳组织奖”,其打造的一台器乐专场,更是技惊四座,引来各级媒体长焦短距地追踪。
“邻里矛盾唱没了,吵架的婆媳唱和了,好媳妇、好青年、文明和谐家庭不断涌现,农家文化大院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辟了群众增收新路。”面对镜头,这些草根儿明星们自豪地说。
仅2014年,科左中旗围绕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资金81万元新改扩建文化活动室162个;投入资金204万元,完成2个嘎查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地面数字覆盖工程。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丰盛的“精神大餐”。年内共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113场次,民间艺术团演出1200场次,图书馆送图书下乡8000余册,农村电影放映6612场次。
拓展服务格局凸显公共文化“公共性”
这是助人为乐、好儿媳好婆婆和十佳文明家庭评选宣传栏,那是“微心愿认领”登记展板,还有“道德积分银行”,楼上有舞蹈厅、图书室、棋牌室、球类活动室、居民大讲堂、老年书画苑,还有“收留”放学后孩子的“四点半课堂”……这是记者步入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振兴社区服务中心看到的一幕幕。走进这里,不仅有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更有该旗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振兴社区服务中心只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文化部门上下联动、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精神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目前,以市、旗两级为龙头,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为基础,文化户(文化大院)和民间剧团为延伸的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项文化惠民举措成效显著。一批批公益性文化培训活动持续不断,一波波百姓才艺展示选拔活动高潮迭起;农村公益电影如火如荼地放映,免费送戏活动好戏连台,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服务无空档。
目前,全市共有设施完备、服务品质优良的国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37个(国有16个)、文化站90个、文化室2167个,实现了全覆盖;有各类书店165家、读报亭144个、民间剧团2000多个,每个村有1至2个剧团;有县级广播电视台7个、调频台42个、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11个;有电影放映队140个、放映员184名,每个村每月均能放映一场电影,每场补助200元;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有13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非遗项目名录。积极推进科尔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在通辽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纵横交织,群众文化活动争相开展,文化发展成果真正为全市城乡群众所共享。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力度,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新建、改扩建一大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地域文化特色凸显,打造了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基本做到“一旗县一品”“一乡一特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活动、文艺培训等大幅增加,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挖掘。同时,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基层文化院团的改制,促进文化人才、文化成果的涌现。
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民族前进的每一个印迹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累累硕果必将激发民族文化创造的激情。
文化工程民生工程 民心工程
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先进与落后,有多种标准,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只要看一看这个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和分布情况,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对于通辽这样一个拥有318万人口、4个国贫旗总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一半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表面看来,让群众都能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014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6.4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13.1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市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近32亿元,可以说,没有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调整文化资源的分配,广大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牧民的文化权益就难以落实。
近些年,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是群众强烈的心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陶冶情操、增进和谐,已成为各界共识。
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我市将公共文化建设与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起来,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起来,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写在发展目标之中。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战略位置来抓,凸显了一个地区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的文化自觉。
(康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