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旅游> 草原音乐

蒙古舞舞出草原精神

2015-11-05 11:57:31 | 来源: 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 作者: 章奎 霍佳茜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在蒙古族舞蹈中,大多有马的舞蹈造型。舞者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

草原气派的地气熏陶

表现胡杨“铁骨铮铮千年铸”精神的群舞《胡杨》。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安寅东 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蒙古族牧民有了相对稳定的游牧点,逐渐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况,民间舞蹈的动作也随之有所改变。为了保护传承好蒙古舞,我区广大舞蹈工作者深入牧区采风学习,搜集各种民间舞蹈,整理蒙古族民间舞蹈基训教材,创作多样的新型舞蹈节目。而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出现,又使蒙古舞的传承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

赵林平说,当代蒙古舞更加贴近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民族文化为底蕴,民族情感为基石,科学运用编舞技法使作品在空间与时间的交错中尽显舞台艺术的绚烂多彩,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近10多年来,蒙古舞作品层出不穷,数量多、质量高,在全国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几度刮起强劲的“蒙古舞风”。《顶碗舞》《盛装舞》《草原酒歌》《马背上的女人》《盅·碗·筷》等在中央电视台CCTV舞蹈大赛和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中屡获大奖。

巴特尔认为,尽管目前蒙古族舞蹈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要心怀忧患意识。上世纪90年代,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曾经一度陷入低谷,直到《塔林毕斯贵》《草原酒歌》《盛装舞》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奖,蒙古舞才开始重拾辉煌。“我们应该保持持续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在传承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我们不仅要把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而且还要走出去多交流,以此来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了解舞蹈的多样性,把握世界舞蹈发展的趋向,这个过程也是传播民族舞蹈文化最好的方式,同时要警惕闭门造车给舞蹈艺术传承带来的影响。”

这种“闭门造车”存在的问题在王景志看来,首先是有广度,缺深度。草原文化的很多主题都可以用舞蹈表现,从事物到情景再到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以用舞蹈来表现。舞蹈艺术要与时俱进,要表现感受到的草原现实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人们的心理变化。但目前真正能深入反映这种变化的舞蹈作品很少。其次就是一些文艺团体的舞蹈编导们掌握了一定的编舞技法,却往往脱离了基层的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而基层的舞蹈工作者对生活感受很深,但是缺乏舞蹈的编舞技法,这样的矛盾导致舞台上缺少真正接地气的舞蹈作品。

蒙古舞的地气不足在呼和浩特市民周秦广看来就是看不懂。周秦广喜欢蒙古族文化,不管是草原文化节上的蒙古族舞蹈,还是第四届中国蒙古舞舞蹈大赛上的节目,他都不愿意错过。但是,“很多时候我纯粹是看热闹。”周秦广说,他认为一部真正接地气的好作品应该能够让非专业人士一样能够看明白,能够被打动。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牧骑队长陈大伟这次也带队前来参加第四届中国蒙古舞舞蹈大赛,他说:“群众很喜欢看我们的表演,但我们只能排练经典作品,因为我们缺少创作人员,希望更多的专家能够到基层指导我们的舞蹈创作。”文艺志愿者下基层活动如今正在深入开展。2013年,自治区文联成立了文艺志愿者服务中心,目前,全区文艺志愿者已经超过1万人。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吴迎春说:“文艺家下基层,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百姓生活中汲取营养和素材用于创作。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更接地气的蒙古舞作品能够呈现在舞台上。”



 

   上一页   1   2   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