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撒拉族中年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腰系布带。新娘穿绣有花卉的红色棉旗袍,脚穿绣花鞋……”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塔沙坡村采访时,作为撒拉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建新带记者参观了他建在村上的撒拉族服饰传习所。
这幢二层篱笆楼的展厅里,墙上挂满了毡衣、皮袄等撒拉族传统服饰,还展示着不少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毡靴、麻鞋、绣花鞋等。在马建新眼中,这座小型的撒拉族服饰传习所不只是保存、展示和分享美那么简单,而是想“让撒拉族服饰文化通过这个传习所真正地活起来、活下去,实现薪火相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像马建新这样的传承者。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在学校开设撒拉族刺绣学习班,或是出资收购撒拉族传统服饰并修建传习所进行展示,从这一角度来讲,他既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这种选择,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与个人的爱好。就拿马建新来说,儿时奶奶缝制的衣服甚至是衣服上的补丁都会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浓厚的兴趣在他成年之后就转换成了对传统服饰的喜爱。这种坚持,离不开后天的努力与不懈地钻研。1981年回乡任教后,马建新就利用闲暇时间搜集整理有关撒拉族服饰的实物及文字资料。这份初心,近四十年不曾动摇。
的确,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更好展现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虽然,马建新所钟爱的这种文化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但可喜的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渠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初步掌握了撒拉族传统技艺的制作技艺。同时,随着批量生产的撒拉族民间刺绣走向市场,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我们也期待着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更多热爱者相遇,发展得更加丰富而鲜活。
(作者: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