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排患引水入柴工程“路线示意(受访者供图)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可可西里盐湖面积持续扩大,已经达到210平方公里,严重威胁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运营安全。对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副站长谢昌卫研究员提出了从库赛河向那棱郭勒河跨流域调水的方案,以期彻底解决盐湖水患问题,并造福柴达木盆地。
可可西里盐湖又称“新生湖”,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西部、昆仑山脉南侧,属可可西里腹地,海拔在4400米以上。
谢昌卫介绍说,可可西里盐湖面积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9月,盐湖上游的卓乃湖溃决,卓乃湖、库赛湖和海丁诺尔湖由内流湖变成过水湖,湖水最终进入最东边的盐湖,导致盐湖面积短期快速扩大,目前盐湖东南岸距离青藏公路只有8公里。一旦盐湖溢水溃决,后果不堪设想。
从2016年开始,谢昌卫团队进入可可西里盐湖区域,关注盐湖水位上涨,对盐湖水位进行连续监测。数据显示,可可西里盐湖从2016到2019年,湖泊水位上涨了10米,目前水位仍在持续上涨。
谢昌卫曾多次呼吁,希望青藏铁路管理部门、青海省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等相关单位组织有关专家会商治理办法,尽快开展盐湖潜在的湖水外溢途径地质条件调查,利用这一地区的长期监测资料,提出治理方案,及早启动工程措施。今年7-8月份,青海省水利部门在盐湖区完成了疏浚引流工程,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彻底化解盐湖水患威胁。
2019年4月,谢昌卫和博士研究生在库赛河测量流速(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以及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项目等重大项目的联合支持下,谢昌卫提出了从库赛河向那棱郭勒河跨流域调水的方案。
10月9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对该方案进行了论证。论证会上,谢昌卫就盐湖水患问题的现状、跨流域调水路径的选择、可调水量估算方法、调水的必要性和调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介绍。
该跨流域调水方案计划在库赛河中游某段掘开库赛河与那棱郭勒河一无名支流之间低缓的分水岭(高差仅40多米),人工开挖5至6公里长的渠道将库赛河改道汇入低于库赛河谷地60米的那棱郭勒河支流。汇入那棱郭勒河的水量,将会被建设中的“那棱郭勒河水利枢纽”工程引向格尔木市和茫崖、冷湖等地的油田和矿区。在引走部分上游来水后,盐湖的水位上涨将会停止,不再对青藏铁路和公路造成进一步的威胁。
谢昌卫介绍说,柴达木盆地长期以来有“聚宝盆”的美称,然而,盆地大部分地方极端干旱,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该工程不但可以彻底化解盐湖水患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的威胁,而且可以为干旱的柴达木盆地每年贡献4至6亿方淡水。输入水量将占柴达木盆地现有河川总径流量的10%左右,如果按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600立方米计算,能够每年给柴达木盆地带来数十亿到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谢昌卫说,在世界所有跨流域引水工程中,该工程属于投入工期最短的大型引水工程,施工形式较为简洁。这一工程的引水量和经济效益可与著名的“引大入秦”跨流域调水工程媲美,而工程量和工期均远少于后者,具有可操作性。
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战略先导专项项目六首席研究员丁永建建议,将该调水工程项目命名为“除患引水入柴”工程,并建议进一步对可调水资源量、调水工程对冻土环境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