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有往事可追忆——读金志国的“西藏情怀”有感

发布时间:2019-04-23 14:06:57丨来源:中国西藏网丨作者:夏炎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金志国《雪域 山水 藏地人》新书与期待已久的读者见面。

三月桃花开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在2019年明媚的春日里,《雪域 山水 藏地人》新书与期待已久的读者见面。

发布会当天,我迫不及待地找来新书,一睹为快。之所以心情如此迫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该书作者金志国先生童年进藏,在藏生活30多年,上世纪80年代便成为有影响力的西藏作家。二来,曾与金志国先生共事过2年多的我,作为一名与西藏本无交集、因缘际会从事了涉藏工作的后辈,对那一代“西藏人”的高原生活和经历,心怀高山仰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钦佩和探索心理。

书看罢,意犹未尽。4月18日又就一些感兴趣的话题采访了金志国先生。

图为金志国先生接受记者采访

忆雪域青葱岁月 往事犹可追

“离开西藏的日子,最难忘的是所接触的藏族人的表情和面孔,清澈的眼神,坦荡的面容;不虚伪、不做作……无论是熟悉的朋友还是陌生人。”

“脑海中最常浮现的,是五月天拉萨周围的山体,拉萨周围的山被称作八瓣莲花,山上下雪,花瓣白雪皑皑;山下飘雨,地面湿润;万物复苏,满目青绿,那是让人视觉和体感都极为舒适的高原之美。”谈到来京工作这么些年,梦回西藏最难忘的场景时,金志国先生如此感慨道。

翻开书卷,作者细腻的笔触,对童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真实、生动而戏谑的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般走近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藏生活,感受到那一代“老西藏”为祖国的边疆建设、为西藏的发展进步,挥洒青春热血的纯粹而理想的信念。让人感动不已。

图为中学时代的金志国(后排左一)

品读这本书,如同观赏一部电影,随着作者的铺陈,领略一幅幅关于西藏人文和传统生活的影像;如同阅读一位对西藏饱含深情的西藏人的“致青春手记”,将那些青葱岁月的雪域故事娓娓道来:

进藏前送走安详过世的奶奶的故事,不谙世事却令人动容;

年少时在拉萨北面山脚,往山洞里塞炸药的故事,惊险刺激,让人捏把汗;

从拉萨徒步赴山南旅行的故事,将冲动和热情挥洒在荒芜而厚重的高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昌都险峻的山道上骑马奔驰的故事,历经伤痛而又心生豪迈……

此外,那些关于八廓街大院居民的生活情状、在昌都牧场过夜等故事细节的描述,流露出作者有趣、可爱、率真的性情;往昔岁月的映印,更展露出时代的变化、藏地的变革和民众生活观念的跃迁。

看西藏翻天覆地 变化的年代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数十年来,西藏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雪域 山水 藏地人》一书中有着直观而充分的体现。金志国先生以文学的语言,从亲身经历着笔,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文学性的描摹和记录,以期透过事件表层的“框架”看到更丰盈的内核,从而更鲜活地展现那段历史。

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谈及西藏几十年来最大的变化时,金志国先生说:“西藏的发展进步,真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每一步都很不容易、很艰辛;1969年之后的50年,我算是见证者,每十年的变化都是一个飞跃,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悄然改变,人们的谈吐、关注、分享的生活内容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内在的变化只有有过以往的经历才会强烈地感受到。人们的观念,对事物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看法,也都在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图为上世纪80年代,金志国在藏北草原

“外在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的衣着普遍比较破旧,日常生活工具大都是自己手工打制的,比如铁桶、箱柜、凳子、炉子、洗衣盆都是用铁皮敲出来的,房屋、道路状况更是今天难以想象……全国支援西藏后,发展更快,崇山峻岭间,已然实现了现代化的全覆盖,变化太大太大。”金志国先生有点激动地说道。

金志国先生受访时表示,他相信,西藏的未来会越来越好。尽管受国际政治博弈的影响,一些人总希望西藏不稳定,“我们要保持定力,着眼当下,在物质生活日益得到保障的同时,更要努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

最稀缺的是氧气 最宝贵的是精神

掩卷沉思,耳畔回响起金志国先生为我们做“老西藏精神”讲座时分享的故事和体会,仿佛看到上世纪70年代雪域高原的苍茫大地和一群风华正茂、满怀壮志的青年人……也许,您也会好奇,支撑那一代“老西藏”和在藏工作几十年,甚至终身贡献给西藏事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图为新世纪的林芝农区新居

“我少年时去西藏生活,上小学、中学,之后因为作文写得好,被当时的西藏文化局招工为创作组学员,开始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青年时代我还梦想过当解放军呢,结果没当成,现在回头想想,如果真当了兵,我也一定会是一名好兵,而且会一直在部队待下去,不转业、不退伍,”金老师淡然地说,“工作之后就全是听组织安排。组织说什么就是什么。到昌都、那曲长期下乡,先后在西藏群艺馆、西藏文化厅、《西藏文学》编辑部、西藏文联等单位工作……后来调北京,没有一件事是我自己主动选择。事实上,说到从事西藏工作,这也是人生命运使然,不是我主观的刻意,不以我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非常庆幸命运把我和西藏联系在一起,我为西藏这片土地和人民感到骄傲,为我自己三十多年的西藏岁月感到自豪。”

图为上世纪90年代的西藏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

西藏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当为吾辈不懈奋发之动力。

(作者:夏炎 图片由金志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