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巴特尔不是叱咤风云的大制片人,他是一个亲力亲为的小制片人。
小制片人有小制片人的磨难,他经历过临时撤资、中途更换导演、非典停拍……而这些练就了其安身立命的基本素养,依靠人格魅力在资方的出资意图、导演的艺术追求和市场缝隙间寻找平衡。
作为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用18年时间讲了《青年乌兰夫》《我的鄂尔多斯》《嘎达梅林》《警察日记》《片警宝音》5段英雄故事,故事都获得了较高的口碑,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盈利。下一部电影,他打算更市场一些。他想使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获得票房成功。
《片警宝音》剧照
第一次见呼和巴特尔是2009年在锡林郭勒草原、电视剧《嘎达梅林》的开机仪式上。9月的草原风很硬,呼和巴特尔全程高压的状态。后来才知道,开机第二天投资方撤资了。作为一个小制片人,呼和巴特尔还经历过开机一个月被迫换导演重拍、非典剧组解散等各种状况。
十年间,有几次都为呼和巴特尔的项目捏一把汗,到最后他都撑过来了。《嘎达梅林》在央视播出,《警察日记》让王景春斩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片警宝音》被马克·穆勒选为平遥国际影展“从山西出发”单元的开幕影片。
呼和巴特尔算不上多产,18年只拍了电视剧《青年乌兰夫》《我的鄂尔多斯》《嘎达梅林》和电影《警察日记》《片警宝音》。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到戈壁片警,呼和巴特尔开玩笑说越拍越小了,“拍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物!”
《片警宝音》上映后,有媒体称之为“文艺的官宣”。呼和巴特尔说,“他们读懂我了。”当记者问呼和巴特尔对制片人素养的理解时,他首先提到了对故事的判断。展开的过程中,他用了一个生动的词“掰”一一把资方的出资意图和导演的艺术追求“掰”到一起。
呼和巴特尔的公司叫蓝色故乡,那是蒙古高原的颜色,是他的故乡。他没有国有制片厂的背景、也没有大民营公司的加持,他的工作完全依靠对故土的热爱、对好故事的判断和在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奔走协调。概括起来,或者就是一个小制片入的自我修。
《片警宝音》剧照
呼和巴特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警察日记》。本来准备做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已有公司筹备,只好转做电影。谁知道第一次,就做出了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警察日记》以后,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向呼和巴特尔推荐了宝音的人物素材,一个戈壁上的片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
“这块骨头太难啃了!”呼和巴特尔心里思量着。
2014年冬天,下着大雪,他去了宝音家。在那间戈壁深处的小土房里,他看到了生养过9个儿女、驼背的宝音妈妈,还有宝音朋友圈里对妈妈的愧疚。
呼和巴特尔决定把宝音的故事介绍给大家。
《片警宝音》剧照
创作没有捷径,呼和巴特尔把视野里可能合适的导演逐个联系了一遍:有人劝他,你的《警察日记》已经做得那么极致了,再做还没有进步的空间了,换个题材吧?呼和巴特尔不置可否,换个人选继续谈。有人想把宝音拍成戈壁上的堂吉诃德,像风车骑士一样徒劳地缝补社会。呼和巴特尔拒绝了,他更愿意发掘这个题材温暖的一面。
《片警宝音》剧照
有人说1000万的盘子太小,想把投资追加到3000万一起做。
呼和巴特尔立刻拍板,“你主投我跟投”。直到项目流产重新回到1000万的规划,呼和巴特尔依然感谢对方为这个故事付出的半年辛苦。有的导演认为这个类型的题材不适合他们。
呼和巴特尔会从一个蒙古族制片人的视角给他们讲与美国西部一样美丽的乌拉特风景、讲蒙古族文化,试图帮助导演建立对内容的认识和明确基本的创作方向,导演再向观众讲故事“找导演的过程,其实也是给影片找一个风格定位,更准确、更接近人物”。呼和巴特尔说。找了五年,找到最后整个项目只剩下呼和巴特尔、宝音原型和苍茫的乌拉特戈壁没有别的方式,继续找。用呼和巴特尔的话说,“半途而废不是我的风格!”
《片警宝音》剧照
杨瑾是呼和巴特尔找到的第六个导演,他跟杨瑾说,“前五个导演已经把水烧到99度了,最后一把火,你来烧吧!”
杨瑾在宝音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真实,他想把这个自己内心真正崇敬的人用文艺片的方式拍出来。文艺的官宣,于是成了《片警宝音》创作上的一大特色,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全新思路。
“电影走了五年,走过来了,走到了人民大会堂。”12月18日,《片警宝音》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制片人呼和巴特尔感谢了创作过程中提供帮助的领导、朋友,言语间满含激动。
属于制片人的荣光只有一天,剩下的是孤独和辛苦。走出人民大会堂,呼和巴特尔马不停蹄地参与到电影推广中。跟大制片人相比,呼和巴特尔是一个亲力亲为的小制片人。从故事发现,到建组、跟踪拍摄、宣发,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去做。
“制片人不是一个风光的职业,或者说属于职业的风光只在首映礼一天,之前之后往往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付出。”想一想,他补充说,“制片人没有快乐,挑战就是快乐!”
《片警宝音》剧照
“有热衷拍摄主旋律题材的导演听说我们拍了《片警宝音》,立刻说想看看。”呼和巴特尔说。
马克·穆勒谈及对影片的看法“我看了,很好、格局很大,不然我不会选它作开幕影片。”同行和影展的认可并没有帮《片警宝音》撬动市场。上映后的票房成绩证明,市场似乎还没准备好接纳这个带着“艺术+主旋律”双重基因的新电影类型。呼和巴特尔又一次启程,为《片警宝音》奔走。
《片警宝音》工作照
呼和巴特尔手里虽然有时候有别人推荐的题材,但更多题材还需要靠自己找。有时候,一条新闻出来他马上就跟踪。他相信故事是电影的核心。青年时代的阅读习惯和基于阅读培养的故事眼光是他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
判断故事,调节导演、编剧跟故事的契合度,无数次地试错、重来......《片警宝音》做了五年,呼和巴特尔说,以后希望把周期控制在一年半到两年。“太快也不行,太快了出不来好东西,好东西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
呼和巴特尔说,《警察日记》和《片警宝音》是他对主旋律电影的探索。接下来,他想做一部有市场票房影响力的电影,“有好几条思路,可能是《警察日记》中没破的大案,也可能是内蒙古缉毒警察的故事......”在呼和巴特尔心中,他还有许多想做的故事。
市场是用票房纪录书写的,呼和巴特尔依然想证明他制作的电影也可以在票房上取得成功。
呼和巴特尔在《片警宝音》全国首映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