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牧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发布时间:2018-09-05 14:19:44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侯磐石 高楠 郝伟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大学毕业的巴根那回乡养牧,依托“家庭牧场”,办旅游点、卖马奶,经营思路灵活多样。    

乌云高娃利用闲置畜棚种植香菇,如今又看上了羊皮纸项目,一张能卖100元。    

朱宝忠家的现代化“家庭牧场”。    

题记:今年2月,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锡林浩特市适应新常态,畜牧业从追求数量和产量增长及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三赢”。记者近日走进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几位牧民正在以全新的思路开拓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他们不拘泥于单一畜牧产业,勇于创新创业,在多样经营中增产增收,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牧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牧民也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几场大雨,让初秋的锡林郭勒草原绿意盎然,与之交相辉映的是不断转型升级的畜牧业。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大力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优质良种肉牛、肉羊繁育体系,着力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传统畜牧业养殖方式,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养殖模式正在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8月17日,记者走进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在这里,80后年轻牧民正在以全新的思路开拓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他们不拘泥于单一畜牧产业,勇于创新创业,在多样经营中增产增收,规避市场风险。老一代牧民也不甘落后,他们在依托自身经验优势,少养精养的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不断加强学习,改善经营管理,在维持草畜平衡的同时实现高产出、高收益。

来到宝力根苏木额日敦塔拉嘎查牧民巴根那家的“家庭牧场”,绿油油的草场一眼望不到边儿,几匹小马驹悠闲地吃着草,周围的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草香味儿。位于一处小山丘附近的新房,140平方米三室两厅,安装了地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屋里屋外干净整洁。

2006年,大学毕业的巴根那在城里上过班,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回乡养牧。与父辈相比,作为80后年轻牧民,巴根那更懂得科学养牧,生产经营思路也更为灵活。他说:“我家有9400亩草场,14间棚圈。牛羊都养,基础母羊加上未出栏的羔子总共930多只;30头牛都是土种的,虽然出肉少,但肉好吃,也好卖。我家还有40多匹马,这段时间正好往市里卖马奶,也往出卖马驹。我爱马,喜欢参加赛马,每年都去个两三场。近年来羊价不稳定,多种经营的好处是可以规避市场风险。”

巴根那说,今年的毛收入能有25万元左右。牧区在不增加牲畜头数的情况下增加效益,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生态家庭牧场,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才能节约成本,产生规模化效益。他还打算依托“家庭牧场”,申请注册个商标,为自家绿色无公害羊建立品牌打开销路。

该市为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培育。以股份合作、合同订单、保价收购、利润返还、收益分成等方式,引导牧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大户,全市合作社达到255家,认定市级家庭农场150家。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为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实施“减羊增牛”战略,2017年以来累计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良种肉牛1100头,实施黄牛改良4.3万头,建立标准化肉牛核心群8群,牛的良改比重达到88%。同时,建成乌珠穆沁良种肉羊标准化畜群1200群,培育种公羊生产专业户120户,全市种公羊数量达到2万只,基本实现良种种公羊供给全覆盖;加快地方良种肉羊选育,肉羊繁成率、良改比重分别达到111%和98%。目前,该市2018年牧业年度肉羊总数119.4万只,同比压减35.4万只。

牧区经济多元化发展 多种经营稳定增收

今年年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出台,该文件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中央一号文件首提乡村经济要多元化发展。文件中提出,要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说起兴办家庭工场,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温都尔嘎查80后牧民乌云高娃一直在探索,如今,她看上了羊皮纸加工项目。

乌云高娃家有6口人1.1万亩草场,养着900多头只牲畜,算得上衣食无忧。多年以前,她在城里开过奶食店,后来奶食店越来越多,竞争激烈,效益不高,她又回乡养牧。可是面对传统畜牧业中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见识过市场风险的乌云高娃一直在探索转型之路。

乌云高娃说,今年6月,嘎查“第一书记”找到她,说锡市农牧业局蔬菜办有一个蘑菇种植项目,问她愿不愿意尝试一下。她二话没说当即应了下来,就利用夏季闲置的120平方米畜棚,搭起近两米高的三层蘑菇架。

乌云高娃指着一个个圆溜溜、嫩乎乎的蘑菇丁对记者说:“这种香菇的香味和口感很像野生的草原黑蘑,不用专门搭建温室,夏天闲置的棚圈正好利用起来,而且活不重,和养牧不冲突,但要求精细。市里的技术员经常下来指导,要求严格控制水分、温度和湿度。蘑菇一年一般能采一两个月4批次,一批能收300斤左右,批发6元一斤,零售10元一斤,主要通过微信平台销往市区。这样算下来一年大概能增收1万多元。”

在实现转型的路上,乌云高娃的脚步一直也没有停歇,探索其他创业项目。兴办家庭工场,缘于去年的一次学习考察。

去年11月,乌云高娃接到嘎查打来的电话,说是有农牧业局经管站的学习考察项目,问她去不去,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在前往鄂尔多斯考察学习途中,一件小事触动了她:“在那里,我看到一件在羊皮纸上绘制的成吉思汗画像,被人用1万多元的高价买走了,我感到非常惊讶!”考察学习归来,乌云高娃毅然自掏腰包去学习了羊皮纸加工技术,并联系上了羊皮纸收购企业。

“羊皮纸纯天然,结实不易变质,上色不易褪色,且轻便易于运输,是绘画、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的上乘材料。”乌云高娃看上了这个羊皮纸加工项目,目前已为学习羊皮纸加工技术、购买设备等投入近10万元。“纯手工制作羊皮纸,一人一天能加工8张,用机器的话8分钟出一张,一张成品羊皮纸能卖100至300元,制成的羊皮纸厂家会来收购,效益可观。”

发现了好项目的乌云高娃不忘带动周边牧民共同增收致富:“目前已经建立了60平方米的彩钢房当加工车间,8月5日又引进了两台羊皮纸加工设备,正在找电工调试安装。我打算卖完羔子手里有钱后再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厂房。我选择将这个创业项目放在嘎查落地,也是为了在牧闲时间带动当地牧民增收。我们现在成立了阿吉泰民族工艺品制作合作社,已经有5个周边牧民参与了进来。”

减少畜牧业的比重,扩大其他产业的比重是乌云高娃的转型思路,下一步,待羊皮纸加工项目运营成熟后,她还打算尝试发挥自己的创意,将羊皮纸加工成手工艺品出售,提高产品附加值。

少养精养向个体要效益

如何在牲畜总数和投入成本不增加的同时,增加产出和收入,老牧民朱宝忠的心里有着一杆“明白秤”,用他的话总结就是少养精养,省力出活。

今年55岁的朱宝忠是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音淖尔嘎查的老牧民,养牧有道是远近出了名儿的。他说,养牧不光要懂技术,会养,还要懂市场,会算账。

朱宝忠家有7920亩的家庭牧场,刨去300多只待出栏的羔子,总共只有300多只基础母羊。在他看来,养畜不在多少,赚钱才是王道。他举例说:“就像今年的旱情,养多了就得买草,饲草料成本又高。我家牲畜虽然少,但我家的草场用起来还略有节余,非但不用买草,而且少养精养,牲畜膘情好,没受损失。我每年都及时淘汰老掉的母羊,保持牲畜数量稳定,年景好时还能卖草。我划分了9个区进行轮牧,但我一般不打草,这样使草场能够自然恢复。”

眼见300多只羔子只待出栏了,看着数也不多,但朱宝忠算了算,今年预计纯收入能有十几万元:“收入不能指望通过养殖数量增加,别人家出栏一只能有40至50斤,我家出栏一只能达到80斤90斤,一只顶他两只,这就是低数量,低投入,高产出。”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朱宝忠是个爱未雨绸缪的人,在他看来,遇到特殊年份,不损失就是赚了:“我也不租草场,也不买草,每年秋天我都会计算好家里的羊群一冬一春需要多少草,然后留够了。来年用不上再把先前囤起来的旧草卖掉,把去年的秋草囤起来。我家还有48立方的青贮窖,有五六年也没有开过,这是防灾备灾的最后一道保险杠,但基本没用过。”

实现草原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以稳定牧区牲畜头数、提高个体单产、提升草原品牌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提质增效才能做优做强。事实上,早在1999年,他家就盖起了砖木储草棚,当年冬天和次年春天大雪,全嘎查唯独他家的600多只羊不仅没受丝毫损失,而且卖了好价钱。

“过去大伙儿都是清明才接羔,可有一年,大概是2003年,家里有只羔子漏骟了,结果弄得羊群里大冬天冒出20来个羔子。”朱宝忠说:“那次虽然是个意外,可是羔子长得都可好了。那年尝到了甜头以后,我们接羔一年比一年早,一度提前到了元旦前后,发现不行,最后又改到2月1,固定了下来。再之后,很多干部牧民慕名而来,后来到处都开始推广接冬羔……”

现如今,依托家庭牧场项目,他家安上了监控,棚圈,水罐,水槽整齐划一,颇具规模。从监控屏幕上可以将家中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场所都看得一清二楚。盯着监控屏幕,他颇为得意地说:“有了这个监控可省事了,冬天羊下羔子在家里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天寒地冻的,没有个紧急情况也不用往外跑。这监控带红外线,晚上也看得清清楚楚,防盗很管用。”

平日里闲下来的时候,朱宝忠也会打开手机,或是关注畜牧业生产相关的最新资讯,或是在微信群与其他牧民相互交流学习。“这里有好几个微信群,大的有三五百人,有冷库买卖牲畜的,有关于市场行情的,有交流良种繁育的。还有一个市科协建的群,牧民的牲畜生了病把图片视频发去,专家当即就能指导买药和传授医治方法。现在时代不同了,当牧民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能关起门来光凭老经验傻养,也不能认为只有自己的才是对的,就像一个微信群友说的,收入真正高了才算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