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

青海省塔拉滩边续写“绿色”篇章

2016-10-26 08:01:30 | 来源: 青海日报 | 作者: 苏烽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如今,巴卡台农牧场周边已种植了20多万公斤的高产油菜,按每公斤1.1元计算,每年就可收入大约80余万元。

青海省塔拉滩,对每个居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人来说都太熟悉了。曾经因为风沙的肆虐,这里每到七八月份,周边的公路都会布上厚厚的一层沙子,而不远处的恰卜恰镇居民和行人也避之不及,灰蒙蒙的塔拉滩几乎成了当地生态治理的一个痛症。

随着日复一日的防沙治沙措施的巩固和生态保护系统的完善,如今的塔拉滩已经模样大变,绵延数百公顷的三北护林带深深扎根,阻止着沙漠的蔓延,百余家新能源企业的落户给这里带来了新的生机,一个个沙袋,一株株云杉、圆柏都留有海南人生态保护的决心和毅力。

9月30日,记者在塔拉滩边的共玉高速路旁看到,井字型的沙障上已长了不少柠条和绿草,很多沙层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化,孕育出不少刚冒头的新绿,道路两边都能见到绿色的植被,像一个个卫兵护卫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共和县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域有两处,通常治沙人员喜欢称它们为“两滩”,即塔拉滩和切吉滩。这两地都处于半沙化区域,植被覆盖率和存活率都十分低,为此,共和县采取了项目带动的方式,大力改善两地的生态环境。今年,共和县在切吉乡东科村实施了人工造灌木林和封山育林500公顷,在塔拉滩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所属的沙珠玉乡珠玉村实施沙障乌柳深栽造林、柠条直播、植草等2.7公顷,同时在切吉乡、塘格木镇等地实施大规模造林工程,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和三江源二期生态项目在重点地区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保护工作。

“这几年来我们把防沙治沙的根本工作放在保障沙地植被存活率上,通过杨树深栽和乌柳插杆等方式最大限度阻止沙地的侵蚀,以便植被的恢复,实现造一片,成一片。”共和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赵久文说道。

当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当地的农牧民群众。龙羊峡镇阿乙亥村的村民就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收益不少,今年4月份,县环保林业局的人工造林项目在阿乙亥村落户,将近5公顷的成体林木种在了阿乙亥河附近。

“种了树好啊,村子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畅快,1公顷林地国家还补助1000元,村里人造林的兴头越来越大。”阿乙亥村村民多巴说道。

看着河道边的两道绿色屏障,县林业站站长介绍说,阿乙亥河周边经常会在大雨天气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河道两边的环境也很脆弱,现在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这些问题。

“以前巴卡台周边一棵树都没有,现在你看我们这边到处种植了各类林木,像以前脑山地区才能见到的野鸡、布谷鸟、狐狸、松鼠等野生动物都来了。”巴卡台农牧场场长加罗对记者说道。

巴卡台农牧场位于共和县倒淌河镇南部,占地5460公顷,其中草山有4666公顷。加罗说,刚开始为了达到草畜平衡我们限制了牲畜的数量,当时好多农牧民群众还很不理解,但现在这4000多公顷的草场长势良好,生态好了,环境也好了,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

目前,草原奖补、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成为牧场员工和周边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户每年能拿到差不多4万元的各项补助。为了让农牧场得到长远的发展,现在加罗正打算和周边的黑科村等几个村社发展油菜、畜草料种植等产业。

如今,巴卡台农牧场周边已种植了20多万公斤的高产油菜,按每公斤1.1元计算,每年就可收入大约80余万元。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周边的景色更加宜人,再加上牧场里的民族歌舞队和赛马场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看着成片的油菜花,加罗对以后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防沙治沙、防护林、人工林地种植只不过是共和县在扎扎实实推进生态保护中的其中一项举措,随着湿地保护、城乡环境整治、湖泊环境治理、高原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的同步推进,在青海湖南岸的这片沃土将不再单单是绿树肥草,更多的是在改善生态环境后的处处生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