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磨砺和实践,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内蒙古“遴选文化精品、展示文化精品、传播文化精品”的重要平台,它是内蒙古文艺精品的“打磨场”,是重大奖项评选的“蓄水池”,一批有代表性、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通过草原文化节被不断传播到海内外,让世界倾听到了草原的声音,领略到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正义”的理念。
层层遴选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
自2009年以来,在草原文化节上共展演新创优秀剧目40部,展演新创小戏小品100多部,全区75支乌兰牧骑和各大院团都参与了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和小戏小品的展演。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充满民族韵味的文艺作品经过层层遴选,反复打磨,脱颖而出。
完善的遴选机制和奖励评价体系,是发挥文艺精品导向作用的基础,是文艺精品创作的政策保障。草原文化节组委会明确要求:申报的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彰显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坚持“内容为王”,不尚奢华;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与发展并重。
按照要求,各地各部门瞄准打造精品力作的目标,集中优势资源统筹规划文艺产品的创作生产。
每年能进入草原文化节展演的优秀剧目只有8台,它们都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历经几个月的认真审看,以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在众多申报剧目中屏雀中选的精品佳作;同时每部申报优秀剧目展演的作品都要在基层巡演不少于10场。经过专家的审看,基层观众的反馈,层层遴选,优中选优,《小村总理》《花落花开》《呼伦贝尔大雪原》等一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剧目喷涌而出。这些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表现力强的优秀剧目,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精品创作,形成有计划、成梯次的态势。
原创性是文艺精品的核心实力、核心竞争力。草原文化节组委会规定,申报参加优秀剧目展演的剧目必须为新创剧目,要重点打造原创作品,发展地方戏曲。
第11届草原文化节演出的舞剧《白骏马》,结合蒙古族马文化习俗,展现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精神;第12届草原文化节演出的民族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通过一个牧民家庭祖孙3代人眼中乌兰牧骑的发展变化,讲述了乌兰牧骑传承民族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深刻主题。这些充满草原气息的原创剧目,激活了草原传统文化基因,很好地诠释了传承和弘扬的内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汗廷音乐,原本属于宫廷音乐,几经历史烽烟,被深埋于故纸堆,经过抢救性保护,登上了第10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舞台,重新焕发活力,使这一文化形态不但得到了传承发展,还让曾经属于王公贵族专享的音乐回归到了人民群众中。
草原文化节激发了各个门类和环节的创作活力,促进了打造与展示的循环,转化与创新的统一,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内蒙古艺术创作的风向标。
打磨精品冲击艺术领域最高峰
第9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小村总理》是由赤峰市喀喇沁旗委、旗政府和赤峰市文化局联合打造的一部纪实话剧,作品以喀喇沁旗三道营子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福春为原型,讲述了一个被老百姓称为“小村总理”的村官王福民一心为民的感人故事。
为了把这部话剧打造成艺术精品,喀喇沁旗文体广电局成立了以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宋国锋为艺术总监和总导演,第13届文华奖导演奖获得者蔡菊辉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家呼格吉夫担任作曲、音乐制作,国家高级美术设计师赵文戈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编剧王秀琴担任编剧的创作团队。主创人员先后数十次深入生活,了解王福春的先进事迹,并融入了其他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艺术再创作,数易其稿,精雕细琢,使情节更加感人,让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信的“小村总理”形象鲜活地立在舞台上。
作为文艺精品的“打磨场”、重大奖项评选的“蓄水池”,草原文化节上聚集的文艺作品先后在国内各种文艺奖项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一大批精品佳作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
民族舞剧《草原记忆》、二人台《花落花开》、话剧《拓拔鲜卑》等,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草原记忆》《拓拔鲜卑》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小村总理》《拓拔鲜卑》先后获得全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马背上的女人》《戈壁沙丘》分别获得第8届、第9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戏剧《下河东》《斩唐丹》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学、摄影精品力作也不断涌现:《阿斯根将军》《阿尔泰蒙古风》《父亲与故乡》《毛泽东诗词》等作品获得第10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毛乌素绿色传奇》斩获第6届鲁迅文学奖,刷新了我区文学奖项的又一记录;摄影作品《中国游牧蒙古人》获得第9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眼点的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娜”奖评选活动及颁奖活动,已经成为最近几届草原文化节常设的重要项目。
以“放歌草原·书写百姓”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实践活动,更是培育出了优秀的文化团队,造就了大批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2015年,自治区文化厅按照“规划一批、扶持一批、推出一批”政策,推出《尹湛纳希》《我的贝勒格人生》《北梁人家》等一批优秀新剧目,并制定出台了《全区舞台艺术2015——2017年创作规划》,下发了《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向社会力量征集优秀舞台剧本的通知》,设立了艺术创作采风基地,部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全区乌兰牧骑深入基层,提炼艺术创作,掀起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热潮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高潮。
传播推广让世界倾听草原的声音
辛勤的耕耘,草原文化节硕果累累。草原文化品牌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民族歌舞为代表的内蒙古文艺精品,在一次次对外巡演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影响力。第6届草原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出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和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无伴奏合唱团在保利院线全国巡演36场,刷新我区当年优秀剧目全国巡演纪录;第9届草原文化节上演出的话剧《小村总理》在全区共计巡演96场;第10届草原文化节推出的音乐剧《阿拉善传奇》、话剧《黑骏马》等13台优秀剧目共展演18场,现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
今年草原文化节上获得观众热捧的话剧《热土》,5月份在国家话剧院剧场展演时,受到首都各界关注。文化部领导亲临观看,中央网信办、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协部门负责人以及在京的30多位戏剧界名家给予好评。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沟通的桥梁、交流的媒介。2015年,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29名文化艺术从业者到内蒙古进行文化交流、第3届驻华外交官“文化中国行”内蒙古文化之旅活动、20余名驻中国大使及参赞来访……这些活动中,一个个富有时代精神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是内蒙古最好的名片,它们以绚烂的姿态和璀璨的星光提升了草原文化在国内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让世界倾听到草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