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石头画、形象逼真的手工艺品、制作精美的民族服饰……在文博会现场,来自全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让参观者目不暇接。
萧掌柜和萧掌华兄弟二人做起了金蝉猴,只见萧掌华手拿小刷头,沾上红色颜料轻点毛猴鼻头,用碳素笔再点上两只眼睛,活灵活现的猴子雏形有了。
萧掌柜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是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品有蒙古毛绣、蒙古补花、蒙古花丝、蒙古镶嵌,金蝉猴是他的作品之一。萧掌柜告诉记者,金蝉猴俗称“毛猴”,是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就是将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草药按照人体的肢体特征,巧妙粘接成猴子形象的手工技艺。金蝉猴的四肢用蝉蜕的四肢制做,身躯是用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带绒毛的花骨朵制成。有时,毛猴会带着斗笠,而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
说话的功夫,萧掌柜已经做好了金蝉猴,金蝉猴有的在打麻将,有的在弹钢琴,有的在唱京剧……各有特色,维妙维肖。
在一楼的文化产业馆,49岁的闫三用自己独创的乐器演奏出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引得大家驻足欣赏。只见闫三左手握着锯柄,将锯条弯曲成弓形,右手握着拉弓,在无齿的锯背上有节奏地拉动,左手不断调节锯条弯曲程度,发出口哨声、风声等意想不到的奇特音响。在闫三身边,51岁的李发宝打着快板、说着顺口溜,二人淋漓尽致的即兴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据李发宝介绍,他与闫三都来自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云蛋传媒艺术团的艺人。他与闫三原来靠蹬三轮车做小生意谋生,因为两人从小都喜欢音乐,又各自身怀绝技,2013年走到一起共同开创艺术之路。
走进二楼的文化创意设计馆,一套套弘扬草原文化的作品映入眼帘,其中一件“一出猴戏百年传”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眼球。此次参展作品共199套,是从我区20多家院校、团体、个人的500多套作品中筛选出的。